华龙洞遗址:见证直立人向智人演化

12月4日至6日,“学习强国”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华龙洞遗址。与大部分考古遗址所处环境不同,位于安徽省东至县梅源山南麓的华龙洞遗址周边风光秀丽,满目苍翠间点缀着还原华龙洞人生活场景以及巴氏大熊猫、葛氏斑鹿等远古动物的雕塑,让人不禁想探究华龙洞人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是如何生活的?这么大量的化石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古人类学研究属于古生物学研究的范畴,需要基于实证材料,尤其是化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现古人类化石是非常困难的。”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自2013年以来,已发现约20个个体组成的古人类群体的遗骨化石、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这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关键性研究材料。

这么多的古人类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向记者介绍,“华龙洞遗址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马鞍山和县、南京汤山等地很近,表明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合古人类在此狩猎生活。”华龙洞遗址是一处坍塌的洞穴,洞穴坍塌沉积物主要包括围岩岩块与碎屑、各种岩溶沉积物和文化遗物,胶结坚硬,不规则地埋藏于裂隙和巨石之间,有助于保护化石不受外界环境的破坏。

六号头骨“东至姑娘”的出土位置被明显标识出来,在其周围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

记者在华龙洞遗址现场看到,遗址中专门展示了地层的原生层面,共有四层。第一层是扰乱层,第二层属于新石器时代,出土了一些瓦片,在第三、第四层都发现了动物化石和一些石制品,“中间坍塌处则是胶结物,人类化石都出土于胶结物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介绍。

聪明的华龙洞人处于人类发展脉络的哪个阶段?

根据吴秀杰研究员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华龙洞人处于直立人向智人演化的重要阶段。他们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并且出现了智人的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这些面部和下颌部特征表明华龙洞人已开始向智人演化。吴秀杰研究员说,“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这为解开我们智人到底是从非洲来还是从本地演化而来的谜题,提供了大量信息支持。

之所以说华龙洞人聪明,是因为华龙洞遗址提供了古人类原生生活场景,从中可以窥到华龙洞人是如何聪明地利用环境条件生活的。

科学家们在华龙洞遗址发现了80余种动物的化石,还有3种爬行动物化石,如鳖、扬子鳄,表明这里的生物物种非常繁盛,生活条件非常好,他们懂得从远处捕捉猎物,而且这里距离长江也比较近,仅2.5公里。山上有大量动物和果子,华龙洞人在这里生活得很好。“目前,发现的是一个约有20个人的家族,”吴秀杰研究员指向山更高的地方,无不憧憬地说,“在那茂密的树林里,可能还有其他家族,埋在某个地方,具体在哪个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考察,发现新的线索。”

“这些用于砍砸、切割的石制工具和锋利的骨制工具,都表明华龙洞人很聪明,技术水平高,会打制很好又精细的工具,用来割肉等。”吴秀杰研究员说。

华龙洞遗址2024年出土11件古人类化石

发现古人类化石是非常难的,找到一颗牙齿都是非常稀罕的,发现较为完整的个人头骨更是如大海捞针。2024年,吴秀杰研究员与团队挖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

“跖骨的发现,对于探讨当地人的身高、行走方式等,具有很大研究价值,非常珍贵。”吴秀杰说道。希望未来在这里挖掘出更多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等,为探讨智人起源提供更多有力材料。

目前,已在华龙洞遗址的三个点找到至少37个大熊猫个体化石,“希望未来发现更多点,将这里建成古人类化石的遗址群。”吴秀杰表示。

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华龙洞遗址成果

12月8日,包括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5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丹麦和日本的古人类学家在内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就华龙洞人的演化地位、行为方式、遗址的成因、年代及动物群的特点展开了深入讨论,并达成三点共识:

1.华龙洞遗址是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最重要的古人类遗址,是探讨人类演化、扩散及其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地点;

2.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的中更新世古人类,也是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

3.华龙洞遗址是分析人类演化过程中现代人行为出现的最理想地点,与人类伴生的石制品为探讨古人类的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针对华龙洞遗址洞穴坍塌的复杂成因,与会代表还建议加强多学科、多手段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洞穴的成因、倒塌原因及其年代。科学家们也表示,华龙洞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还有很大潜力发现更多的古人类化石及其生存线索,建议进一步扩大发掘和考察范围。(“学习强国”记者魏敏)

原标题:华龙洞遗址:见证直立人向智人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