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开远:科技与林草的“双向奔赴”

2011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市内石漠化土地面积达73.68万亩,属于典型的造林难地区。

为了实现绿色家园的梦想,开远市紧盯增绿目标不放松,守护绿色底线不退缩,10余年间累计造林26.5万亩,以技为笔、以绿为墨,青绿山川,正由梦成真。

“长翅膀”的青绿梦

开远山区面积大,占全市面积的72%,可谓“小城一座半是山”。境内海拔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达1825.6米,其间山地起伏,溶洞广布,溪流发育,山路蜿蜒,大型机械开不上山,给造林和后期管护抚育造成了巨大困难。

开远的雨季集中在6月至8月,在雨季来临前,为了克服山路崎岖的劣势,当地利用无人机代替传统人工播种和管护,目前已实现播种、苗木运输和病虫害防治“一条龙”作业。

不再修挖造林道路意味着可以有效降低造林成本,最大程度减小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满载树种的无人机一次次升降起落之间,“绿色”有了更为丰盈的姿态。

“有脑子”的诱虫灯

云南是“动植物王国”,也是名副其实的“昆虫王国”,林业中病虫害防治也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如果大量使用化学药物,将会对本地原生生态造成巨大破坏,而防治不到位,害虫成灾又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如何两全其美?开远想出了好办法!

出于保护生态的需要,开远每年将化学防治面积控制在总防治面积的15%以内,仅用于对付病虫害最严重的林子。余下的防治任务则综合采用机械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无公害防治手段完成。

今年6月,开远为绿林装上了智能虫情测报灯。该设备不但可以在害虫繁殖期通过模拟害虫求偶的特定声波和气味对害虫进行诱捕,还可以在虫子进入虫箱后自动进行拍照识别。

全套设备运行采用太阳能供电,在绿色环保的同时,也是对“看得见绿林,听得见虫鸣”的全新诠释。

不休息的“绿眼睛”

开远地处干热河谷地带,雨旱分明,“一年竟有半年旱”的现实使得当地每年防火期达半年之久。此外,春季多高温大风天气,若是遇上春节、清明等人事活动频繁的节日,让本就不乐观的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异常。

林区大,气候干,人事繁,山势陡,巡林难!

面对该现实,开远打出了自己的“王牌”——2022年,通过“红河数字林草视频监控项目”率先在全市林区建成13套双光谱森林防火智能监控和一个总程控制室。

该智能监控设备可以全天候对林区进行实时监控,好似一双昼夜不休的眼睛,时时刻刻盯着林子里的一切。如有火情发生,该设备可对火情火点进行人工识别和判断,为各级指挥中心及时掌握火场信息和有效处置火情提供决策依据。

现在,全市各林区都在人眼皮子底下,“火魔”自此无处遁形。

每年一到林木拔节生长之际,一场科技与林草的“双向奔赴”就会在这片滇南热土上悄然进行。

大家心底都怀揣着一个葱茏的绿色梦想,迎着朝阳,披着月光……

原标题:云南开远:科技与林草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