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古村

上街村座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门乡北端,属罗霄山脉延伸段。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四境丘陵环抱、中部多见平畴、形似盆地。村北靠金溪山,西依金莲山,东傍前山,三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整个村庄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发源于陈山山脉的陈山河宛如玉带从村庄的西南面婉蜒而过。村后三条山谷间溪水汇聚成常年不竭的三条江,分别为雷源江、吉源江、海源江。在三条江旁村民开垦三块共计3000余亩良田,分别是雷源垅、吉源垅、海源垅形成了上街古村的主要生产区。唐贞观元年(627年)梁氏先祖彦俊由湖南长沙来此开基,至今有近1400年历史。五代时刘谦由泰和韭洲迁徙至此,拓荒创业、发展壮大,现整个村落成为以刘姓聚居为主的传统村落。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天然形胜。上街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祠堂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教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交相辉映,是目前我县传统文化浓郁,典型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千年村落之一。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公布为第一批传统村落。

上街村保留着代表农耕文化的村落选址特色和鲜明的血缘群聚格局特征。整个村落的布局以上城刘氏祠为核心,居于全村中心位置,以各房派、支派成员的住宅再以房祠、支祠和香火堂为中心组成现在的五大区域。

上街村内古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功能完备。村内四排48口水塘如珍珠项链串连,小桥流水,息息相通。村口有1古樟,参天立地。古村现有明清建筑92栋、祠堂16座、寺庙13处、古桥9座、古塔1座、古坊门8座、古井10口、义仓2座、书屋6座、古巷道7条、古民居群10处、古樟树155棵等。分散在民居内还珍藏许多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照壁及藻井,生动反映出明清两代乡士建筑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上街是安福最早纳入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县的农村村落,保留了许多红色遗址和战争年代的文物。她曾是革命根据地和苏区区政府所在地,一度成为地方红色政权的中心。一九三一年二月,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在该村刘氏祠内设立“列宁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地干部,为苏维埃政府的巩固和革命的事业作出了贡献。现保留了列宁学校校址,安福县第一区区政府旧址,安福县少共驻地和几十条的红军标语。

上街,古称“上城”因村庄四周环绕群山,合抱如城而得名,后因人口发达,商贸交流繁荣,贯穿村落主干道两边店铺作坊林立,犹如城中之街市,便称上街。据《梁氏族谱》载,唐贞观元年(627年),湖南长沙梁彦俊来此金溪山下开基,故上街之姓有“先有梁、唐、周、段,后有伍、胡、冯、刘之说。又据《上城刘氏族谱》记载:五代时期,西汉楚元王刘交之15世孙刘遐于西晋为安成太守,留居安福之笪桥,至五代时遐公二十一世孙刘谦从泰和韭州迁上城为“爱敬堂”基祖。

宋代归吉安府安福县辖,元代元贞元年(1295)属吉安路安福州,明初隶属江西布政司吉安府安福县,清代属兴德乡36都,1930年成立上城区苏维埃政府,辖28个乡,隶安福县苏维埃政府管辖。1941年到1947年设上城乡,辖9个保,隶安福县,1949年隶州湖区政府,1950年恢复上城区政府辖10个乡,1952年属金田区,1956年撤消全县9个区,建立上城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将上城乡并入洋门公社。1972年属洋门公社革命委员会,1978年属洋门乡政府管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