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学习强国”长沙学习平台特别策划“‘青’听文脉长沙”系列音频,与您一起听享长沙的文化魅力!
简介:湖湘大地曾经成就了无数仁人壮士,然而,能被称为“圣人”的唯有周敦颐。周敦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正是因为他开创的濂学给儒学注入了活力,使得儒学得以继续指引文明历程。同时,周敦颐开创了思想可以自我更新、文明可以复兴再造的模式,这是历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最好佐证!
一生平淡无奇的周敦颐,何以成为继孔孟之后的圣人?上期我们了解了关于周敦颐的品性,今天,再来讲讲周敦颐的学问。
作为一代大儒,素来惜墨的周敦颐,仅仅凭《太极图说》《通书》和20多首诗,外加几篇散文总计3000来字,开创了濂学,并被称为“自孔孟之后第一人”。
《太极图说》200多字,第一句话说:“无极而太极。”这一句话奠定了濂学地位,使得周敦颐成了宋朝理学和湘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继承和扬弃了儒家典籍《易经》,将“阴阳”的学问转变成了一个“有无”的学问,从相对概念转换成绝对概念。这个哲学思想突破,使得儒家思想在孔孟千年之后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儒家的哲学体系、思想体系更加完备。正因为此,儒家思想才能够继续发挥它的精神活力,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进程。
屈原曰:“圣人不凝滞于物。”周敦颐的学问不仅善“变”,还善“通”。他从孔孟出发,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并作出了新的论断。他倡导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儒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宋朝理学反复讨论、发挥,构成了宋朝理学范畴体系的核心。
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曾巩等,这些北宋权重望崇的第一流人物,面对时代亟须重建的一套安稳人心的思想体系,苦思冥想,殚精竭虑,各自作出了探索。然而,恰恰却是官职最为卑微的周敦颐,完成了这项壮举,赋予了儒学“第二次生命”。
殚见洽闻,高山景行,周敦颐不是圣人,谁是圣人?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挂在岳麓书院里的这副对联广为人知。那么,濂学和湘学又有什么渊源呢?
“无极而太极”,这5个字看似非常简单,但正因为真言深邃,并不容易理解。在周敦颐过世以后,至少在半个世纪以内,除其弟子,不再有其他人传播他的学问。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周敦颐是属于“歌红了人却没红”的歌手。
周敦颐一生与长沙交集寥寥,但正是长沙敞开心扉接纳了“濂溪一脉”,经过湘水,将南来的“吾道”传送长江,大江南北。
湘学是整个南宋时期活跃在湖南地区的著名理学学派,其源于周敦颐,创于胡安国、胡宏父子而盛于张栻,流及明清,接续当代。公元1130年,福建崇安人胡安国和其子胡宏在长沙府湘潭县开庐结舍,创建碧泉书院,聚徒讲学,开创了湘学。
胡安国研学周敦颐,主张以心为本,认为“心者万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权”,提倡修身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将周敦颐的心性之学和经世致用有力地结合起来,其子胡宏将周敦颐率先推到了“圣”的高度。
而深得胡宏之学的张栻利用岳麓书院山长的身份,扛起了周敦颐学术著作的刻印大旗,先后刊行了《通书》《太极图说》等书籍,让周敦颐的思想得以在湖湘大地乃至华夏内外广泛传播。公元1167年,著名的“朱张会讲”开展了关于濂学的讨论。因为湘学和以朱熹为首的闵学共同崇敬周敦颐,于是,南宋学子纷纷潜心研习、散播濂学,随着力度越来越大,朝臣、学子借机上章,合力推动宋宁宗给周敦颐赐“元”,宋理宗请周敦颐从祀孔子庙庭。不仅在宋一朝,元明清三朝依旧在接续推崇周敦颐。
清清濂溪从深涧迸出,涓流成河,济潇湘、越洞庭,汇长江、入汪洋。源清流清,濂溪一路喷珠泻玉,润泽世间……
原标题:吾道南来,濂溪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