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稀有金属再获找矿突破
横空出世莽昆仑,地质儿郎建新功。
2021年8月28日18时47分王秉璋在野外发出的这条朋友圈,道出了他和团队在大格勒地区发现青海首例岩石界的“大熊猫”——火成碳酸盐时的豪迈。随后,大格勒稀有金属矿勘查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像朝思暮想的恋人一样,终于见面了!”谈起那天的情景,王秉璋依然难掩激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他带领团队聚焦战略性矿产,取得了青藏高原伟晶岩型锂铍矿和稀有金属铌矿找矿重要进展。在他看来,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地质工作大动作中,聚焦国家需求和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是应有之义。
锂铍作为战略金属,对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以及国防事业至关重要,其中伟晶岩型矿床是最重要的硬岩型锂铍资源。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王秉璋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开展了相关研究,发现了青藏高原北缘茶卡北山印支期锂铍矿化伟晶岩带和三江北段草陇—尕朵伟晶岩型锂铍矿集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找矿意义。
王秉璋介绍,以往的地质工作虽然在青藏高原北部沿喀喇昆仑—可可西里—松潘—甘孜地带发现了一条东西向长约2800千米的古特提斯锂稀有金属成矿带,但之前研究显示该带中部草陇锂矿以西,到喀喇昆仑白龙山矿之间近1700千米的范围内,并没有其他关于锂铍矿的报道,这一发现有助破解和推动高原北部成矿带1700千米空白区找矿工作。该发现同时也表明,古特提斯巨型锂成矿带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北部除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伟晶岩外,早侏罗世晚期伟晶岩也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尕朵—扎朵早侏罗世晚期富锂铍伟晶岩脉群的发现,拓展了青藏高原北部伟晶岩型锂铍矿的找矿时间和空间范围。
稀有金属铌矿找矿方面,王秉璋团队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铌—磷矿化碱性镁铁—超镁铁质岩+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截至2023年底已获得氧化铌推断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该发现表明早海西期(泥盆纪)是东昆仑十分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期,东昆仑有可能成为我国一个新的以铌、磷为主的碳酸岩型和碱性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带;源于软流圈地幔的泥盆纪碱性镁铁—超镁铁质岩+碳酸岩+正长岩杂岩的发现在东昆仑造山带属于首次,对东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带造山过程的研究和稀有金属找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王秉璋说。
产学研用联合发力,培养地质队里的地质科学家
今年年初,中文核心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4年第一期刊发了王秉璋团队《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专辑,共11篇论文,系统论述了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成果。
这是王秉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该项目所有参与者都有作为第一作者的成果在专辑中发表。“多做研究、写论文,让成果有显示度,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获得感。东昆仑成矿潜力无穷,我们必须也能够培养自己本土的懂科学、会研究、真正指导找矿的地质科学家。”王秉璋说。
他认为,经过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高投入和大兵团作战,青海的地质工作程度已经很高,找矿工作主要着眼于老矿区和矿集区。工作空间的缩小,再加上绿色勘查标准的提高,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而在西部地区,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团队培养都非易事。因此,他们立足现有资源,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院所及高校联合开展研究,以业务对接、技术互补、优势共享为基础,构建央—地—企联动协作的工作新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的发展模式,在合作实践中提升矿产勘查质量和本土人才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从而“培养自己的地质科学家”。如今,青海省地调院已经有在职博士研究生5人。
而王秉璋自己,虽然走上管理岗位,但科研工作从未间断。白天和工作日管理事务较多,他就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开展科研项目。多年来,王秉璋出版了多部专著,并在SCI和EI检索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先后获得青海省创新驱动奖章,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并成功入选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青海省昆仑英才(杰出人才)等人才计划。
巍巍昆仑,莽莽戈壁,挡不住地质工作者为国找矿的热情与脚步。面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和任务,王秉璋表示,他和团队成员将聚焦国家需求,继续为探寻高原“宝藏”挥洒激情与汗水。
原标题:王秉璋:矢志探寻青藏高原矿藏密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