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是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起来的全国10个林业技术推广示范机构之一,多年来组织实施40多项国家、省、地(市)的林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项目,营造试验林和示范基地近万亩,辐射推广10余万亩。创造这些业绩的领头羊就是建瓯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丽珍。
40年来,她坚守林业科研与推广工作岗位。始终活跃在林区大小山峦的她,留下了寒来暑往的美丽身影和辛勤汗水。
十年树木收硕果
阳春三月,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候,也是马丽珍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她身穿迷彩服、脚着解放鞋,穿梭在山林之中,手把手教林农剪枝条。“每次调查要把关好每一棵树,这么多年下来,我已经对整个样地的情况了然于心。”马丽珍自豪地介绍。
马丽珍在建瓯大地上研究推广的一片片木荷、闽楠、鄂西红豆、赤皮青冈等珍贵阔叶树试验林,有的已郁郁葱葱成林、有的已长成参天大树。
木荷为中国珍贵用材树种,树干通直,材质坚韧,具有耐火、抗火、难燃的特性,是纺织工业中制作纱锭、纱管的上等材料;又是桥梁、船舶、车辆、建筑、农具、家具、胶合板等优良用材,同时也是很好的防火林种。
2002年,马丽珍开始重点研究木荷速生优质高抗种源、家系选育和良种选育技术。从种源、家系子代测定林,到种子园等试验林营建,她都坚持上山选点、设计排列样地、指导林农科学造林抚育。面对繁重的林木生长因子测定调查任务,她不顾山高坡陡,进山入林,认真细致确保每一调查个数据翔实,在深山里常常是喝山水、啃干粮。
多年来,马丽珍对木荷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高效培育进行大量研究与示范。她参与的“木荷优良种源选择与应用技术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木荷育种体系构建和良种选育”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年5月在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现场直播授课“木荷速生人工林培育技术”,收看量达到8.2万人次。
2014年,马丽珍指导种植了50亩“木荷优良无性系种子园基地”。2023年终于到了丰产期,看着一粒粒的成熟果实被采摘,马丽珍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科技助农促发展
在迪口镇中田村正红菇山场,马丽珍正精心指导菇农人工调节出菇时所需的温湿度,提高正红菇产量。
天然林下的正红菇难以人工繁育,为了能使林下的正红菇增产,马丽珍开展了天然林下正红菇基因资源保护与开发、设施保育促繁技术应用研究,分别在顺阳乡江墩村、徐墩镇汉良村、小桥镇阳泽村等300亩正红菇保护地增设喷雾滴灌设施,研究正红菇资源保护及其与改变生境的关系,提出正红菇高效增产与配套的保育促繁栽培技术。
有了新技术,马丽珍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技术送到菇农手中。
她深入深山老林手把手地教菇农辨别菌根系和接种的方法以及林下光湿度调节技术,对建蓄水池、喷灌设施等材料选用、施工设计都逐一技术把关。“以前从没管理过红菇,林技中心专家给我们送技术上门,真的很及时,我一定要好好学。”菇农江智发说。
为了做好技术推广,马丽珍经常冒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她的行动深深感染中心的每一位技术推广员。大家纷纷以较高的专业水平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林农解决正红菇菌根多样性增产、阔叶树造林、轻基质育苗等技术问题。她总结实践经验编印了通俗易懂的正红菇增产技术手册,面向林农举办10期技术培训班,受训人数达260人次。
“我现在的知识三分之一靠自学,三分之一靠向专家教授及同事请教,还有三分之一是从林区普通群众那里学来的。”马丽珍说,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要能主动融入广大农民群众,让专家成为农民式的专家,让农民成为专家式的农民。
深入基层送技术
马丽珍的工作是技术推广,时常需要上山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农民们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体力上虽然跟不上,但是她在造林种树时提出的专业建议,让大伙相当佩服,并笑称她是“半个农民”,亲切地叫她“马特派”。
在建瓯所属的各乡镇村和许多山场都留有“马特派”科技下乡服务足迹。为做好项目的推广,她穿行于建瓯的大山之中,遇到山高路远、狂风骤雨、骄阳暴晒是常事,在田间地头、在无处躲藏的山顶被骤然降下的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也是常事。
“我从小在大山里长大,对大山充满了感情。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马丽珍说。
她长期以扎实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用热情的态度真心帮扶林农,及时解决林农在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难题,经常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到乡村为林农授课。在帮扶过程中还培养了一大批锥栗、毛竹、正红菇、林木培育、育苗生产等专业能手型林农,也挖掘培养和造就一批林业科技乡土人才。
马丽珍用她对林业的热爱和不惧困难的精神,展现了女性在科技领域和乡村振兴中的独特力量。“家庭重要,自己的事业也很重要,女性就是要自立自强。”40年的工作经历让马丽珍有感而发。而她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女性投身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中,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她”力量。
原标题:马丽珍:展现巾帼风采 耕耘科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