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潭州,今日长沙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学习强国”长沙学习平台特别策划“‘青’听文脉长沙”系列音频,与您一起听享长沙的文化魅力!

简介:追溯长沙之名的由来,论证长沙之名的确立,何尝不是阅读一部丰富的长沙文化史和历代长沙人的奋斗史?从原始氏族部落到楚汉城邑,再到今天的特大城市,长沙的发展壮大,又岂止“往事越千年”?明月还是那轮明月,澄净皎洁;湘江还是这条湘江,不舍昼夜;可日新月异的长沙令人惊叹。谁能说出,如若再过百年、千年,长沙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上一期“青”听文脉长沙说到,三千多年前的长沙被称作“沙”和“沙乡”。其实,长沙在历史上还有另一个比较响当当的名字:潭州。

据史料记载,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朝前期撤郡,改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又改州为长沙郡。公元589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这是长沙名县之始,此后不管局势如何变幻,长沙县名不曾更易。唐朝时延续了潭州之名,设潭州府,长沙郡至此退出历史舞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南楚国都,这是湖南这片大地上,唯一一个以长沙为都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国。宋朝延续了前朝地名,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立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历史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依然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仍旧隶属湖广行省。

隋朝将长沙改为潭州,并非向壁虚构,凭空臆测。

公元589年,隋朝猛将韩擒虎攻入建康城(今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南陈军队。陈朝灭亡。此刻,唯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拒绝归顺隋朝。

隋文帝杨坚从南北朝时期效法周朝的北周起家,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隋朝翘企拿下岭南,在给扼守岭南要地长沙命名时,或许想起了周昭王。西周中期,“荆蛮”时有反叛。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昭王曾三次南征,均遭到“荆蛮”的强烈反制,及至“南巡不返”“卒于江上”。周昭王“南巡”远至长沙,今长沙与湘潭之间东临湘江耸立的昭山因此得名。昭山之下的湘江潭深湍急,名曰“昭潭”,即周昭王卒亡之处。《元和郡县图志》云,潭州“取昭潭为名”。

公元590年,岭南诸州悉数归隋,至此,天下一统,长沙不再成为自楚以来攻打和抵遏岭南的“边关”。

虽然隋、唐、宋、元期间长沙被称为潭州,但潭州和长沙两名时常混用,特别是在一些诗文中,长沙两字出现的频次远高于潭州。李白有诗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又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杜甫漂泊长沙,诗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韩愈游历长沙,诗曰:“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草书狂人怀素《自叙帖》开篇就云:“怀素家长沙。”

元朝早期长沙称潭州,1328年,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登上帝位,是为元文宗,遂颁布诏书,将潭州改为天临。天临,即天子临幸之意矣。这是长沙有史以来,第一次遇皇帝亲自改名。朱元璋灭元,明朝长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带有前朝皇帝莅临之意的天临路改为潭州府。1372年,又改为长沙府,并在长沙设立藩国曰长沙国,从此,潭州一名不再。同时,长沙府固定下来,直到1913年废除,但长沙之名沿依到今,不曾变更。1933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省会城市。

原标题:旧时潭州,今日长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