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石塘蜕变记

踏入湖南省娄底市石塘村,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源“视界”,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整齐划一的红瓦民房、盈车嘉穗的稻田果林,一幅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宜居宜业和美画卷,随着记者的脚步徐徐展开……

“以前的石塘村,没经济基础,没资源、没村级办公场所,生产落后、生活贫困。”谈到石塘村的蜕变故事,村党支部书记曾金明如数家珍,与记者娓娓道来。近年来,村支“两委”充分利用地处娄底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屋场合作社+经营主体+农户”适度规模经营。至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一个曾经被称为“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贫困乡村,是如何完成全国文明村镇蜕变的呢?

“火车头”带的振兴传奇

石塘村近些年出现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除了帮扶工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与身为“火车头”的村支书曾金明有着关键的联系。

石塘村地处湘中腹地,浅丘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山头溪流纵横其间。过去石塘村靠着村级小型林场,基本不用为生计发愁。但随着国家封山政策的实施,石塘村的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收入一夜之间断了来源。

村集体没了收入,工作无法开展;村民没了收入,一心想着出村看外面世界的精彩;余下留村的,不是老就是小,不是弱就是残。

为此曾金明白天心事重重,晚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道路千万条,治村唯有致富这条路。

招商引资?石塘村虽有穿境而过的国道和县道,距高速公路娄底南也仅3千米,但没有优惠政策。

靠山吃山?石塘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基本同季,森林覆盖率高,溪流水质好,土层深厚,熟化良好……

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何不好好利用下?曾金明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村支“两委”的积极响应。

首先从最熟悉的柑橘种植开始,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忙活了几年,出品的柑橘味道又酸又涩,难以入口,莫说销路,连自家娃都不愿当零嘴。

悉心呵护的柑橘卖不出,刚有点信心的种植户像极了被霜打过的茄子,无奈的曾金明只好外出四处取经。

听说怀化的黄金贡柚颇有市场,曾金明立马怀揣着土质样本,连夜赶往怀化。经专业机构测定,石塘村的土质很适合黄金贡柚的生长。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没人愿意种?曾金明就苦口婆心地做在外经商的小学同学刘小红的工作。不愿意流转土地?将其写进村规民约;苗细果小?邀请服务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

果林经济的初见成效,让曾金明和村民尝到了甜头。曾金明和村支“两委”谋划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村民返乡创业。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在娄底经商颇有成就的曾立和回乡创办金凤凰农业公司,做建筑业的刘小红回乡创办果悠悠农业……

看着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曾金明写满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文明乡风的成功密码

钱包逐渐鼓起来的石塘村,把目光投向了高需求层级的乡风文明风尚。

石塘村对乡风文明的塑造,可谓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浸润和滋养——抬头即见的屋场文明标语“遵纪守法,诚信友善;耕读为本,传承家风”,朗朗上口的村晚歌声“人人争做文明花,最美家庭户户争”。由村民自行商量约定的村规民约,前后经过八次修订,目前已成功入选湖南省首届“十佳”村规民约。

石塘村的祥和安宁,得益于有一个思路清晰、精诚团结、战斗力强的村党支部班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石塘村党支部班子始终秉持的和美乡风理念。

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性地拓展工作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在村宣传栏张贴党务村务各个事项,贫困户低保户评定名单,桩桩件件做到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对村民实行一户一档积分制管理,以月评定年奖励的方式,加速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

此外,还创造性地以自然村落为屋场单元,采取“三屋同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凡是邻里纠纷、禁燃禁炮、婚丧嫁娶等事宜,都可通过屋场恳谈方式自主调处,真正实现他治与自治的最大公约数。

在涵养乡风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好能手曾立和4年来一直坚持春节慰问村里13位五保户和困难户;81岁的热心肠好邻居刘如容主动帮助邻里调解矛盾纠纷;好青年曾志新十年如一日为继父端屎端尿、喂饭洗澡,背着继父四处求医问药;年仅13岁品学兼优的留守女孩刘娜坚持照顾年迈多病的奶奶多年。

人人心中亮堂堂,件件办到心坎上。

石塘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成果,真正触达了村民的内心深处,融入了发展的关键节点,村里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实践之路

从高速直达石塘村部入口处的一户村民家,门头上赫然刻着红底黄边的四个大字:贵在自立。这彰显的不仅是石塘村民致富脱贫的无畏勇气,更展示了石塘村支“两委”振兴乡村的坚定决心。

2016年,石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是负债7万元。看着越来越“空”的村庄,和12公里外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的城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了村支“两委”悬挂在心头的“病”。

就如村民门头写的一样,镇村两级党组织决定拿出不靠天地不靠祖上的自立品质,就如何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动起了“脑筋”。

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为破解这道难题,石塘村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议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到新化、宁乡等地学习取经,并制定“石塘提质战略”,为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以屋场为单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果林1500余亩,种植黄金贡柚、阳光玫瑰等多种水果。成立石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00亩,种植优质水稻和稻田养鱼养虾,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成了壮大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

此外,村集体经济在多个领域齐放异彩。现村里已有“石塘村”“石塘坳村”两个注册商标,一个石塘村logo版权,劳务站、经果林、商贸区等多项集体产业。

集体有了收入,打造和美乡村有了底气。现石塘村每年都要拿出大部分集体收入用于村庄环境治理、公共设施维护、困难家庭帮扶、优秀学生奖励。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石塘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思路也逐渐成熟。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栽植2万多株苗木绿化全村域;利用村部周边空地建成20余亩文化广场;修建游园设施,建设民宿餐饮基地,举办农事文化节……

当下的石塘村,不仅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领头羊”,也成了万宝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辛小湘同题问答

采访对象:娄星区委办驻石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童湘洪

采访时间:2024年6月5日

记者:您在村里工作期间最想感谢谁?

童湘洪:村党总支书记曾金明,他给予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从曾支书身上学到了很多处理基层事务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带班子管队伍的好做法。

记者:您最近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童湘洪:打造石塘至槐柳精品旅游路线,缺乏资金支持。

记者:您在村里工作以来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童湘洪:在村支“两委”的英明领导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石塘村荣获多个第一,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老百姓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记者:您最近的一次通话是打给谁?

童湘洪:工作队员杨俊,安排他去田心组脱贫户黄立国(患食道癌)家走访,了解病情和生活情况,并去民政局争取困难补助资金。

记者:您最想分享的是哪一张照片?

童湘洪:2019年荣获娄底市“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我从事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肯定和鞭策。

记者:您最想为谁办一件事,办什么样的事?

童湘洪:田心组曾遂藩。曾遂藩本人残疾,老婆体弱多病,其住房年久失修,经多方了解政策,可为其办理翻新住房审批手续,希望曾遂藩及家人早日入住新房。

记者手记

蜕变背后的启示

石塘村的蜕变,是三湘大地许多村庄从夺取脱贫攻坚胜利后迈向全面振兴的生动写照,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顶层设计的科学谋划。石塘村的转型发展得益于娄星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着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举全区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不仅从区委办调派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而且还多次在石塘村召开现场推进会,打造万宝镇桃花节等一村一品活动……科学谋划和区镇两级领导的重视,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积极性,使石塘村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

二是党组织的科学引领。石塘村的党支部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提升服务效率;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开创“三屋同治”模式,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和自治意识。清晰的基层治理思路,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三是因地制宜地探索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石塘村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和交通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这种以生态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标题:和美石塘蜕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