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丁巍伟团队自主研发的“海豚”移动式海洋地震仪完成海试。测试结果表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移动式海洋地震仪达到预期的设计指标,后续将正式参与海洋地震长期化观测。
据悉,目前人类对地球深部结构的认识主要基于地震层析成像技术,通过获取地球深部的速度场来构建深部结构特征。海底地震仪是目前海域深部结构探测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布放和回收成本高昂,观测无法实现长周期性和实时性。
漂浮式海洋地震仪不同于传统的固定式陆地地震台站和坐底式海底地震仪,它可以悬浮在海水一定深度并随着洋流运动,不仅可以长时间记录地震传达的信息,还可以记录不同地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由此可以形成覆盖较大海洋面积的地震台网,解决了海洋(除岛屿外)没有地震台网的难题,特别适合对较大面积海域开展层析成像工作。
为更好地对海域深部结构进行探测,丁巍伟团队历时3年突破了超低功耗控制、低功率高效浮力调节、自主悬浮定深和地震在线识别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了新一代“海豚”移动式海洋地震仪。“海豚”地震仪携带甚低频—高频水听器,常态化工作水深800米~1200米,最大设计工作水深3000米,可监测10000公里以内6级以上地震,工作寿命3年以上。相比较国际第一代漂浮式海洋地震仪,具有更长的工作寿命以及更好的数据记录实时性。(资料提供: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