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看,水下机器人“七十二变”

这几天,记者在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简称“海装展”)上看到不同模样的水下机器人,它们仿佛会“七十二变”,各个身怀绝技、大展身手,承载人类梦想、驶向星辰大海,助力科技兴海、产业强海。

“胖萌”机器人探秘极地

一身橙黄色,看起来胖萌胖萌的,却能在冰天雪地中探索奥秘。11月16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展位,记者看到了一款水下机器人——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联合研发的极地探测无人潜航器“星海1000”,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国重器。

这“星海1000”实际长约3.2米、宽1.4米、高1.6米,主要服务于极地冰盖下大范围、长时间、大深度海洋科学考察与勘探作业。去年,它完成了一项值得骄傲的任务——跟随“雪龙2”号前往极地考察。

在这次考察中,搭载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多波束冰形探测声呐,“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航器圆满完成78天的科考任务,使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清晰地观测到北极海冰冰底形态,共探测冰下冰形冰貌约7000平方米,获取冰下关键海洋参数信息,丰富了北极海洋信息数据库,也为潜航器在极地高危险区域和极端恶劣环境下科考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网红鱼”科研实力不俗

“快来看,快来看,好好听哥哥介绍。”11月16日,在西北工业大学展位,当工作人员介绍起全球首个滑扑一体仿蝠鲼(fèn)柔体潜水器模型时,有现场观众赶紧招呼自家孩子“听课”。

这是一条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仿生鱼,工作人员介绍,潜水器模仿蝠鲼(“魔鬼鱼”)扑打前行的方式,同时融合滑翔推进方式,为潜水器执行海洋科考任务进一步节省动力,实现长时间水下科考作业。

据了解,研发团队的目标是“不仅让仿生潜水器游得更像鱼,甚至比真鱼游得更好”,虽说是一条“假鱼”,却凭借满满的硬核科技实力,在今年央视的报道中,成了网友争相点赞的“网红鱼”。

据了解,通过搭载光学摄像头、声呐、侧扫声呐、北斗导航等系统,该潜水器可执行不同应用场景的科研任务。正是通过这条“鱼”,我国首次实现了仿生潜水器对我国南海珊瑚礁生长情况的监测。

“蛙人”可360度翻滚

在申昊科技展位,一条在水中游动的仿生机器鱼,引起不少观众的兴趣。

“机器鱼通过两侧的鱼鳃和尾鳍控制游动的方向。”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赋予机器鱼鱼体多关节,实现模仿真实鱼类游动。它可用于了解海洋生物运动的教学科研中;也可通过搭载摄像头,用于浅水区的巡检。

“左申龙,右玄武”,在机器鱼的旁边,还有“水下机器人哥俩”,它们是本领杠杠的机器“蛙人”。

工作人员介绍,“申龙号”是一款高机动性、高拓展能力的作业级水下机器人,具备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可应用于水下观测、水下科考、水下地形探测、大坝和桥墩检测以及水下安防等领域,“相比真实蛙人,它的效率可提升一半。”

“玄武号”是“浮游—爬行”复合式ROV系统,它有着一身功夫,可在水下实现360度翻滚、贴壁爬行或底座式爬行,具备较强的巡检运维能力。“比如要清除一艘船底部附着的生物,机器人底部的履带就会附着在船舱底部,倒挂着展开清洁作业。”工作人员介绍。

抓海参“神器”吸睛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展位,海参捕捞机器人看似平平无奇,但其前端有一个长长的管道,好像吸尘器,这可是捕捞海参的“撒手锏”。展位工作人员李明洋介绍,作为一款有缆式水下作业型机器人,可通过吸附的方式对海参进行无损捕捞。目前,该款机器人已在山东部分海域进行测试,力争实现产业化。

在福建理工大学展位,一款仿生波士顿大龙虾民用潜航机器人让不少参观者拿出手机拍个不停。据介绍,其在科研、文化遗产保护、安全与救援等方面有较好应用前景。该展位还展示了多模态仿蛇水下机器人、管道特种机器人、浮标清洗机器人、小型水下作业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

原标题: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看,水下机器人“七十二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