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祠堂
[宋]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赏析:
在高大的树木下,古代隐士徐穉的故居占地三亩。当年徐孺子那一束新割的青草,其意思谁能了解呢?
乔木高大参天,那些藤蔓依附在乔木上,意兴盎然地互相攀缘着,冲云蔽日;人们是用什么心思在神巫的箫鼓声中去进献一樽清酒。
平民之中并不是缺少像徐孺子一样高洁的人,太守之中也不缺像陈蕃一样礼贤下士的人。像徐穉这样的古人不为人知,今人中有这样的人也可能受到讥笑。但这种品格自在,像湖水一样,波痕不减,万古长存。
这首诗写于宋熙宁元年(1068年),当时黄庭坚年仅二十四岁,将赴任汝州叶县尉。诗人拜谒徐穉的祠堂时,忍不住感慨世风之凉薄,于是写下这首诗。东汉时徐穉因不满宦官专权,多次被征聘都不愿出仕,在家乡耕种田地,过着贫寒生活,时人称之为“南州高士”。诗中表达了对这位有骨气的读书人的敬慕之情。
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清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隐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尾联上句议论,句意分明。值得回味的是最后一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诗人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尾,的确妙绝。
诗词朗诵:江西省朗协理事韩柳
文字整理:江西省文联郭伟清
原标题:每日鉴赏|宋诗《徐孺子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