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鉴赏|宋诗《真兴寺阁祷雨》

真兴寺阁祷雨

[宋]苏轼

太守亲从千骑祷,神翁远借一杯清。

云阴黯黯将嘘遍,雨意昏昏欲酝成。

已觉微风吹袂冷,不堪残日傍山明。

今年秋熟君知否,应向江南饱食粳。

赏析:

苏轼在陕西宝鸡凤翔任职时,自然灾害一直比较严重。特别是天气干旱,高原缺水,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威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基本是靠天吃饭,是否风调雨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年收成的好坏,并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吏,苏轼关心民间疾苦,希望消除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多次陪同太守宋选祷雨,祈求天公普降甘霖,解除黎民百姓的忧患。宋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面对严重旱情,他写下了《真兴寺阁祷雨》一诗。

这首七律,描绘了苏轼陪同太守在凤翔真兴寺阁祷雨的情景。真兴寺阁,为北宋节度使王彦超所建,高十余丈,宏伟壮观。诗的首联,极力渲染祷雨的盛大场面。“太守”,指当时的凤翔太守宋选。他带领数千人的队伍求神祷雨,浩浩荡荡,惊天动地。“神翁”指太白山神。当时,许多老百姓为了抗旱,不得不到遥远的太白山取湫水灌田,所以说是“远借一杯清”。颔联描写在众人精诚的感召下,老天爷终于有了变化:阴云密布,天越来越暗,昏昏的雨意已在酝酿。颈联写人们的翘首企盼,微风吹动人们的衣袖,丝丝凉意让人感到希望,然而那西山的残阳还迟迟不肯落下,依傍着群山发散余晖,真让人焦虑不堪,忧心如焚。尾联写诗人美好的愿望:今秋的收成究竟如何呢?但愿能像江南一样,让老百姓都能吃上一顿饱饭吧!

苏轼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雄心壮志。他希望为人民多做好事,减轻人民的疾苦,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只能用“祷雨”这种迷信的方式表达善良的愿望。后来真下了三天大雨,他竟高兴得手舞足蹈,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喜雨亭记》,生动地反映了他与民同忧、与民同喜的思想感情。民间的疾苦化成了他笔底的波澜,也为后人留下了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形象。

原标题:每日鉴赏|宋诗《真兴寺阁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