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万物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古书云立秋后“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三候意味着立秋之后,凉意即将到来,然而立秋时尚未出伏天,我们整体感觉还是很热。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告别的时刻;秋天,是开启新的旅程的季节,也是想念家人的日子。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初次离开家乡蜀地、外出闯荡,写下了这首诗。年轻的李白,一边留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边向往着未来路上的无限可能。这种情绪仿佛峨眉山上那半轮秋月,映在平羌水(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中,起起伏伏,延绵不断。还未出发,已经开始想念。李白思念的“君”是谁,我们无法知晓。或许是约好了一起闯天下而终未上船的小伙伴?抑或是此行哪一站本来计划要见而未得见的朋友?但也许只是多情的李白的一种情绪,甚至是那一路伴随他而来的峨眉山的秋月。而这秋月如今被高山遮挡,看不见了。李白倾其一生,都在与月亮唠嗑儿。“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月亮是他最好的朋友,伴其一生。
秋日的天高地阔、凉风渐起中,我们常会回望来时路。麦子成熟了,归了仓;谷子低垂了,成了粮。光阴匆促,大自然的草木都在收获着,结着籽实;而我们,收获了什么呢?是否还是感觉空落落的?陆游便有这样的失落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这些是阔大的北方的风景,是在南方家乡安好生活的陆游的回味、摹想。他的失落感,正因为还未收复的北方疆土,因为还在侵入者统治下的遗民。“又一年”透露出他深深地失望、感慨。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在家的人开始为外出的游子准备寒衣,抵御风寒;在外的游子,更是因着片片落叶,愈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仿佛含了说不尽的忧伤,这忧伤是因为漂泊天涯,也因为秋天的思绪。诗人仿佛在给一幅即将落墨的画稿写下创作文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事物,但放在一起,就有了深深的意境。最终,我们的镜头聚焦在夕阳下那个人的身上,他站在这一切所构成的场景中,又独立于这一切,那是一颗漂泊的心、一个游离的断肠人的身影。这就是秋天啊!在秋天,我们的思念仿佛都变得更深更迫切起来,何况这在外的游子呢?
天净沙是曲牌名。曲牌是散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数、平仄等。散曲,是在词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曲词和部分少数民族乐曲而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主要流传在我国北方,也称“北曲”。经过宋金时期的长期探索,逐步从民间传唱发展到文人创作。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单曲,套数是两首以上曲子连成的组曲。马致远是元代大都(今北京)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的塞下指西北边疆的要塞。大雁在秋天南飞,据说会飞到衡阳(今属湖南)那里。大雁一飞,就预示着秋天来了。而且大雁飞走得甚是决绝,“无留意”,即使边塞的风景很不一般,也未能留住大雁。而守在边境的将士们,眼巴巴地望着可以自由飞走的大雁,愈发思念家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西夏的侵扰还未解决,将士们只能继续坚守下去。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当时北宋与西夏的战争爆发。范仲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属陕西),与韩琦一起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范仲淹以自己戍守西北边陲的真实经历首创边塞词,上承唐代边塞诗,下启“苏辛派”词人,在柔靡无骨的“花间派”词风中另辟蹊径,为词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年时才气过人,因处于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的夹缝中,一生不得志,只能辗转各地做幕僚。这一次,他在四川一带工作,妻子询问归期,他却不知道何时能回去。逢着这样一个秋雨缠绵的日子,让人更加想家。通篇未言想念,在想象归家后与妻子的对话,想象一个共剪西窗烛的场景中,深情汩汩流泻出来。
秋天容易伤怀,因为叶子开始飘落,大雁开始南飞。可是这个世界,若是悲观地去看,即使是万物生发的春天,我们也可能会有花开花谢的担心。乐观地去想,任何一个季节,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无穷宝藏。刘禹锡就比较乐观。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人逢秋日易悲叹萧条,我却说秋日美景胜过春天。你看那晴空中一只白鹤排云而上,便将我的诗情引到碧霄。
刘禹锡,唐代中晚期诗人,是洛阳(今属河南)人,被人喻为“诗豪”。政治上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晚年任太子宾客,也被称为“刘宾客”。这位宾客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位先生。
他曾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过去,应召回京,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歌借玄都观看花一事,以桃树喻人,讽刺那些“刘郎去后”上位的新贵。刘禹锡因这首诗又被再度外放。当又一次回到京城,他作了《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其勇敢、坚韧、乐观的精神,可见一斑。
四时之景不同,春有春的繁花似锦,秋有秋的明亮、希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仰望星空,有自己的梦想;也能脚踩大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在这个秋天,请细细地清点你的收获,轻轻摘下你的汗水培育而成的果实,放在行囊里,开始下一段旅程吧。成熟与告别并行,过往与新生相承。秋天的路上,天高地阔,风清气爽,只要开始走,一切都不算晚。风的声音、雨的声音、叶子落下的声音,一切都等着你,去感受。
原标题:立秋诗话:成熟与告别并行,过往与新生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