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功名镌刻于山水之间——《前题》赏析

在清代乾隆版《广安州志》“艺文”部分,收录了石山曾镒所作的诗《前题》。全诗如下:

闭阁凝香午漏沉,忧农悯旱甚关情。

甘霖夜报幽窗梦,霹雳朝传动地声。

禾黍润回知德泽,天人交感见精诚。

秀屏千尺应如纸,记取循良太守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曾镒,江西省宁都县东韶乡南团人,后徙四川,曾任南京户部主事、浙江司郎中、湖广荆州通判等职。以“前题”为题目,指诗题同前一首。石山,是作者家乡宁都县的一个地名。

从体裁分析,《前题》一诗,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这种七言律诗主要特征有四:一是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二是押韵严格。押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押了五韵。三是讲究平仄。符合平仄律,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四是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前题》一诗的句型,属于首句平起平收式。这首诗,为我们学习鉴赏七言律诗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从内容分析,首联“闭阁凝香午漏沉,忧农悯旱甚关情”,起得巧妙,开门见山,快速切入,出手不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中有情。诗中的“闭阁”,是关起门的意思。“凝香”,从表层上可以理解为香气凝聚、香味持久不散,在更深层次的文化和象征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优雅、持久的气质或氛围。“午漏”指午时的滴漏。一个“沉”字,衬托出了心情。第一句侧重状物写景,选取的物象是凝香、午漏,是写实,旨在烘托渲染气氛,对场景作简要的交代,并顺利引出第二句。“忧农悯旱”,是写虚,作者充分发挥联想,表达对农人对旱情的忧愁怜悯,“甚关情”传递的是对这些情况很上心,让人牵动牵挂,与后来清代郑燮写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有异曲同工之处。“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其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跃然纸上。首联写的是“有我之境”,作者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摆了进去,很有情怀,代入感强,很容易引起共情共鸣。

颔联“甘霖夜报幽窗梦,霹雳朝传动地声”,承接首联,承得紧密、自然,这是一组对仗句,进一步深入写景状物,由“午漏”过渡到“夜报”,再写到“朝传”,非常生动形象。诗中的“甘霖”,是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幽窗”,是指光线较暗或者处于幽静环境的窗户。“霹雳”,指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动地”,是震撼大地的意思。“甘霖夜报”与“霹雳朝传”、“幽窗梦”与“动地声”的配对,在时空转换、动静结合中形成强劲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可谓传神之笔,其中的两个动词“报”和“传”用得十分精当。该联写出了作者由原来的渴盼、担忧、怜悯、牵挂到夜遇甘霖、朝闻雷声的心理变化,对举之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禾黍润回知德泽,天人交感见精诚”,转得跳脱,没有继续写景状物,而是宕开一笔,有起伏变化,由具体的时节、场景描绘迅速转到农业生产农耕生活上。这也是一组对仗句,“禾黍润回”与“天人交感”、“知德泽”与“见精诚”的配对,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和诗作的艺术价值,使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完美兼顾。“禾黍”,指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润回”,“润”指湿润、滋润,“回”指返回、重返,两者结合在一起,表达出环境或物体在湿润状态下恢复、回归的意思。“德泽”指的是恩德恩惠。本句的大意是:粮食作物得到滋润,茁壮生长,懂得感谢天地的恩德恩惠。“天人”,指天和人,天象和人事。“交感”,指的是相互感应。“精诚”,指真心诚意。此句的大意是天和人在相互感应中显现出真心诚意。“天地人,万物之本也。”用今天的话解析,就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在做天在看,天人合一。前一句是托物起兴,是具象,后一句是书写的重心,是抽象,是思想情感的跃升和提炼,自然而然引出议论和感慨。

尾联“秀屏千尺应如纸,记取循良太守名”,合得结实、隽永。“秀屏”指的秀屏山,也称云顶山,在广安州署后面。“记取”是记住教训、嘱咐等的意思。“循良”,有三个词义:指官吏奉公守法、循良的官吏、善良。“太守”,指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至隋初存州废郡,州刺史代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在这里,是用典,以“太守”代指州府官员。笔者认为,这里的“循良太守”,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好的州官,广义地理解为好的地方官,这也符合当时作者创作时触景生情的逻辑。此联的大意是高耸的秀屏山应该像纸一样,记住那些好的地方官的名字。引申一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爱民为民的好官应该把功绩写在大地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懂得报恩地方和百姓,留下好口碑。此联系诗眼所在,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全诗的总结和主旨的生发,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志意,点明主题,启发联想,耐人寻味,干脆利落。诗言志也缘情,借助前三联的依托和铺垫,此联把深长深远的诗意推向了高潮。

一般来说,在文学作品里,有历史就厚,有现实就重,有人就活,诗亦如此。《前题》一诗,既有用典,更联系了“现实”和“人”,陡增了作品的纵深感、时代性和生命力。正因为如此,笔者也愿意把这首诗权且看作是作者的自勉诗,既自励自勉,亦互励共勉。纵览全诗,在结构、内容、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也可圈可点,值得反复咀嚼品读。特别是在结构布局方面,起承转合流畅,极大地助力了诗歌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情感的聚集喷发。元代诗人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前题》一诗,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遵循表达的逻辑顺序,堪为典范。当然,鉴赏诗,领会其意境意蕴还是最为重要的。

原标题:把功名镌刻于山水之间——《前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