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段话出现在《论语》首篇首章之中,宋代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得道之机”。友人从远方来相聚,感到十分快乐,这是孔子讲的朋友之间要相互呼应,也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好客传统。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诗经·周颂·有客》一开头便写道,骑着白马的客人自远方而来,客人的着装非常得体,就好像是被雕琢完美的玉一样。殷商人在隆重的场合是以白色为礼服的,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殷商人非常崇尚白色的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精心打扮,衣冠楚楚。这与我们今天何其相似,如果去别人家做客,特别是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无论如何也不能太过随便。做客之道有讲究,古人的待客之道就更为热情隆重了。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絷,以絷其马。”“宿宿”指住一个晚上,“信信”指住两个晚上,实际上在这里就是主人在留客。“絷”是绊马索,言外之意就是要通过留住马的方式再留客人多住一晚,从中可以看到对客人的挽留。今天依然是这样的待客之道,朋友要走总是要挽留一番的。“薄言追之,左右绥之。”客人要离开了,身为主人要在后面追上一追。“绥”有安抚的意思,实际上是指主人要给客人送一点儿小的礼物以表心意,这种行为很温暖。
中国的送客之道一直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替君主送客,他要报告君王说“宾不顾矣”,也就是说宾客不再回头了。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才叫尽到了礼数。
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很大的题材,送别过后还要登高望远。《诗经·邶风》中有一首诗叫《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自己的亲人,但对待客人的送别同样如此。
《诗经·小雅·白驹》这首诗的内容比《诗经·周颂·有客》还要丰富,而且在艺术上更胜一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客人来了,我们要用场中的绿苗来招待他,把车马放到场圃中用绳子拴住,此处留客的意思非常清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无论如何挽留,最后客人还是得走。“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这最后一章写得非常动人,意象突出。“生刍”指“鲜亮的草”,可能是送给对方的礼物。送给什么人呢?那个如玉的人儿。用玉来比喻对方,就是珍惜,用金玉来形容人是极尽惜别之情。“音”指“音信”,不要太珍惜你们的音信,言外之意就是要常常互通消息,即使是离开了,也不要断了联系。客人已去,深谷遗音,他们走在了山谷里,走向了东方。
清人袁枚诗云,“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好客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留在我们生活之中,它的背后是最美的人情。
原标题:古诗文里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