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旅情创作背景?作者:许金晶(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江南旅情创作背景?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南旅情创作背景
作者:许金晶(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
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江南区域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用“丰盛”来形容绝不为过。老一辈诸如王家范,中生代诸如杨念群、唐力行等学者,都有非常重要的江南区域研究的论著问世。跟这些研究论著多为史学取向相对应的是,文学界的江南书写,也是值得关注的一股重要力量。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叶兆言的南京主题和王安忆的上海主题文学创作,都拥有一大批的忠实读者。
《江南繁荒录》徐风著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徐风的《江南繁荒录》一书,以文学式的随笔笔法,叙写江南历史文化的演化变迁。这种“以文绘史”的写作方式,将上述史学场域里的江南书写跟文学场域里的江南书写,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人印象深刻。
叙写江南历史文化的演化变迁
《江南繁荒录》的作者徐风,是长期在江南区域的代表性小城——宜兴定居的本地作家、文化学者,在写作本书之前,已经出版过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文学传记等著作十多部,对于宜兴和整个大江南区域的历史文化变迁非常熟悉。这样的积累与写作经验,为他创作《江南繁荒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本书的写作,虽然主要围绕宜兴一城中古往今来发生的诸多故事展开,但作者一直把宜兴的历史,放置在整个江南区域变迁的大历史背景之下加以考量,时刻关照宜兴历史演进与江南区域历史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在确保深度展现宜兴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又让读者以由点及面的方式,管窥江南历史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而具体到写作框架来说,本书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有机组成,这些故事既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又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读者可以单独阅读某个故事,心领神会;而等到所有故事一一读完之后,一幅关于江南历史文化的全景图,又能清晰出现在读者脑海之中。这样的写作框架,也为不同需求和特点的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选择。
感知有温度的古典人文江南
本书是由一个个独立成篇,而又有机联系的故事组成,而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是以那些在宜兴和江南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人物事迹组成。这种以人物故事为中心,串接起江南区域历史变迁的写法,自然会让人想到开创了“纪传体”史学传统的太史公司马迁。
在《江南繁荒录》当中,作者聚焦的人物,涉及宜兴和江南历史上的三教九流、各行各业。这当中,有李白、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这样的大文人,也有亲历共和国历史变迁的茶馆老板;有史孟麟、顾宪成这样正直的士人官员,也有小裴与小毕这样的小镇戏剧艺人;有沙祖康这样凭借教育走出山村的知名外交官,也有丁俊晖这样放弃学校教育、依靠台球天赋跻身世界舞台的体育明星;有吴盘法这样一生在基层医院打拼的奉献者,也有潘根大这样执着跟命运抗争的农民企业家……粗略算下来,在《江南繁荒录》当中提及的宜兴和江南历史上的人物,足足有好几十位之多。通过这些或精英、或草根,或正统、或叛逆,或文化、或市井的诸多人物故事,读者能感知到的,正是作者所谓“一个有生命温度的古典人文江南”,以及“最真实的江南人民的生活”。
李白、白居易和史孟麟、顾宪成这样的人物故事,构成的是政治史和文化史意味上的江南;而茶馆老板、吴盘法、潘根大、小裴与小毕这样的人物故事,构成的则是社会史和生活史意味上的江南。作者在人物的选择、设置与具体表达上,不经意间,就将司马迁的“纪传体”传统,跟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社会史和新文化史的史学最新潮流融合在一起。这样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化江南史传,自然能拥有不一样的生命力。
如果说在精英人物之外,选择平民化的人物立传,是作者不经意间的学术自觉的话,那么在本书写作的具体素材选择上,就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社会文化史的史学观念对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统意义上的史料典籍之外,作者广泛征引了包括民间传说、日记、节目单、广告牌、自我检查,以及个人亲身访谈与田野调查资料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史料,而这些史料,恰恰属于当代社会文化史、社会生活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所常用的史料范畴。
理清江南文脉的历史密码
本书作者尽管没有受过学院化的史学训练,但在长期的采访与写作实践中,自觉建立起来的史料观念与史学素养,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就上述史料的运用而言,比如借助伍子胥与史贞女的传说,讲述宜兴和江南历史文化源起之时的生态;比如借助宜兴城内两家茶馆里的节目单分析,讲述两家茶馆所面向的不同阶层人群及其各自的审美文化偏好,进而以此映照时代风貌的大背景;比如借助作者的亲身调查和访谈,感同身受地还原农民企业家潘根大复垦农田的故事;比如借助普通戏迷老邰的日记,还原宜兴小镇里的地方戏曲演化历史……基于这样的史料搜集与写作呈现,这部以文学笔法写成的著作,就史学意义而言,也绝对不容小视。
而在人物选择和史料搜集的社会史取向之外,作者在书中的具体讲述,同样体现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感的自觉意识,即注重还原文化的传承与演化脉络,在古今延续演进的思路上,系统理清江南文脉的面貌。比如在讲述宜兴当今盛行的书画文化的时候,作者就一直追溯到明代江南文人在宜兴的文化聚会,以此呈现这种书画文化的发源脉络。从名画《富春山居图》的流转故事,延续到当今平民收藏家老储的风云故事,作者以这样的写作线索,仿佛告诉读者:无论名流抑或普通百姓,无论明代抑或当今,生活在宜兴和江南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共享的都是这一整套重视文化与艺术、有文脉传承和保护意识的传统。
这样的传统,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文脉”,这也是江南文化繁盛不息的历史密码。而在《女人何必江南》这一节当中,作者从古代江南闻名的贞女、烈女和义女的故事,一直讲述到近代“逆女”蒋棠珍跟艺术家徐悲鸿私奔的故事,从贞女、烈女、义女,一直到千百年之后的“逆女”,不同时代的女性在对待情感和婚姻上的不同态度,本身就是江南区域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现代化浪潮这样的“两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洗礼之下,不断演化、革新的写照。作者自身的历史感与价值判断,在这一节的字里行间不言自明。
综上所述,这样一本以江南历史文化演进为主题的新书,从可读性上而言,可能比纯粹的史学研究论著更有吸引力,也更能打动人,从学术性角度来说,又比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多了几分厚重的历史感与自觉的史家意识。如果是对江南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那么本书自然值得大力推荐。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09版)
,
关键词:
原标题:江南旅情创作背景(以文绘史的江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