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样品库正式启用。什么是海洋生态环境样品库,样品库中有哪些“奇珍异宝”?为此记者前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海洋中心”),深入探访承载着“海洋记忆”的海洋生态环境样品库。
小小样品里藏着海量密码
冷冻区、冷藏区、常温区……走进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样品库(以下简称“样品库”),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整齐的样品柜,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宽敞明亮的房间内,各类样品被分门别类地妥善保存着,仿佛是在守护着珍贵的“海洋记忆”。
“环境样品根据性质和保存指标不同,对储存介质和保存温度的要求各有不同。”海洋中心样品库管理员李茹一边介绍,一边打开了一个常温样品柜,柜中一个个棕色瓶存放着海洋生物样品。“这个样品柜中存储的是从我国沿海11个省(直辖市)96个市(县、区)海域采集的鱼类和贝类样品制备而成的干样,包含长牡蛎、贻贝、文蛤、小黄鱼、金线鱼等数十个种类有代表性的鱼类和贝类,采样区域覆盖了我国北部辽东湾到南部海南岛周边的全部海域。”
记者注意到,每个棕色瓶中留存约50g鱼类或贝类的干燥样品。“别看样品的重量小,但其中却珍藏了大量的海洋环境信息密码。破解了这些密码,我们便能通过海洋生物体中富集的各类污染物信息来指示周边环境状况。”海洋中心张海波博士介绍道,海洋环境样品库作为海洋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实时监测和回溯分析研究,可以揭示特定海域内海洋环境状况以及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对掌握和研判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发展与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样品长久储存起来?海洋中心王震研究员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这份文蛤样品是2023年夏季从渤海近岸首次采集到的,我们会在10年后或者更长一段时间里在同一海域对同一品种进行第二次采集,之后对两份不同时期的生物体样品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分析出这片海域是否有新的污染物输入,或者某类污染物的含量水平是否有变化。要想做到长时间历史趋势对比,需要对样品进行安全可靠、科学有效的长期保存。
样品库的建设和运行为开展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污染状况监测、海洋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和硬件保障。
“奇珍异宝”从何而来?
“天气晴,轻浪,能见度较好。”经过几天的等待,海上的天气条件终于达到出航要求,海洋环境监测队员们整装待发,准备出海采集样品。“本航次采集的是北黄海近岸海域的海水和沉积物样品。”正在开展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以下简称“三基调查”)的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孙鹏向记者介绍,由于可出海作业的空窗期短、作业环境恶劣、成本昂贵,相较于陆地,海洋环境样品采集十分艰难,特别是采集近岸、海湾、河口等区域样品,由于渔网多、水浅,对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3年,我国全面启动了三基调查,旨在摸清我国管辖海域各类污染物本底、各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情况。为此,以三基调查为契机,生态环境部组织海洋中心建设了样品库,对我国管辖海域海洋沉积物和沿海各省市海域主要渔业区生物体样品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长期储存。
样品库中除三基调查样品外,远洋科研调查、极地环境调查等重大专项和特殊区域的环境样品,以及油指纹库的原油样品,也将陆续入库。
目前,样品库已收到三基调查全部354份海洋沉积物样品,以及5份柱状沉积物样品。同时还有来自全国沿岸96个城市的192份鱼类和贝类样品。
确保全方位全流程保存
作为首个覆盖全海域的样品库,目前入库样品主要是可长期且稳定保存的沉积物、生物体等样品,它们大部分来自河口、海湾、近海。之后,还将收集保存包含大洋、极地、放射性监测等专项调查任务在内的沉积物、生物体和油类等环境样品。
未来,样品库最多可储存约2.7万份样品,将实现我国管辖海域全部范围同时期沉积物和生物体环境样品的全覆盖。
为了给样品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工作人员在接收到样品后,要对每份样品的重量和状态进行检查,检查无误后,统一对样品进行编号,并根据样品来源和保存条件进行分类存放。
“冷藏区和冷冻区每个样品柜都安装了温控系统,可实时监测存储设备的温度数据,确保样品安全存放。”李茹介绍,样品库不仅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还将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样品库还将引入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对样品的定位检索、样品进出库等全流程管理,为系统性收集和长期存储环境样品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服务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基础研究,为我国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支撑。(记者李欣)
原标题: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环境样品库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