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林:西部淬炼钢铁志 使命如炬守初心

李鹤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专家。他是我国石油机械用钢和石油管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在长期的石油管技术工作实践中,为我国油气钻采和储运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6年,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交大人成为“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科教先行军。同年,李鹤林考入交通大学,随后在全国享有盛誉的金相专业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性能及热处理专家、我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奠基人周惠久。谈及恩师,李鹤林始终铭记老师是西迁人,要像老师一样传承西迁使命,爱国奋斗。

西安交通大学注重实践的传统对李鹤林影响颇深。在西北艰苦环境的磨练下,李鹤林始终不忘立足现实需求进行创新研发。他的毕业论文便来自当时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兰州石油机器厂与学校的科研合作项目。

毕业后,李鹤林被分配到宝鸡市石油工业部钻井采油机械研究所。工作中,他曾多次与死神擦肩:高频炼钢炉的钢水曾灼伤过他的双腿,吊环试验断裂后的钢棒也曾像出膛的子弹贴着他的头皮呼啸而过……

为国家利益奋斗是西安交大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石油工业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油气管道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李鹤林对此忧心忡忡,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我国石油装备实现赶超。数十年来,他勤劳奔波在青海、新疆、东北等地的油田。他曾带领团队历时3年对200多起行业事故展开调查,经过坚持不懈地分析研究,最终首创钻杆内加厚区的双圆弧曲线结构,为国家减少了损失,也重新定义了国际行业标准。在国家西气东输工程上,李鹤林与团队在油气管道研发中追赶超越,西一线和西二线方案同期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保障了高性能焊管大规模国产化。此外,他还和团队研发出“轻型吊环”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石油装备。(图文由西安交通大学提供)

传承·分享

李鹤林院士是我国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界的楷模,是对科研事业不懈追求与奉献的典范。他师从我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奠基人周惠久院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不仅汲取了丰富的学术营养,更传承了周先生高尚的科研精神。

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在对技术难题的攻坚克难上,更体现在对科研事业的长期坚守和持续创新上。他深知石油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科研成果与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在西北艰苦的环境中,他不畏艰难,勇于创新,解决了一系列石油工业技术难题,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李院士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育家。他悉心育才,将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他期望学生们具有坚定的科研精神、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更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李院士以其卓越的科研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师德风范,成为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心中勇攀科研高峰、服务社会发展的光辉榜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孙军

为了做实验棒的拉伸试验,李鹤林院士和他的团队整整用掉了十吨钢材,在以十万次计的试验后终于获得成功。李院士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始终激励和教育着我在新材料领域摩擦磨损研究中,通过不断调控样品成分与制备方法,探索材料的最佳性能。

李院士一直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握科技发展方向,持续关心学校和材料学科发展,积极培养后学,用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他传承给我们青年一代的是使命担当,是对科技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青年学子将以李院士为标杆,在自己的科研赛道上奋力奔跑!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名师学风涵养工作室成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思

原标题:李鹤林:西部淬炼钢铁志 使命如炬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