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晚” 何以沈阳

秋风拂硕果,月照盛京城。中秋之夜、沈水之阳,上演着一场秋日里的极致浪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中秋晚会走进辽宁沈阳,打造美轮美奂的全景水舞台,设置13个外景地,开创秋晚历史首次。秋晚主创团队告诉记者,“沈阳是一个既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着新时代蓬勃朝气的城市,选择这里举办秋晚最能体现东北地区历史文化,13个外景地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缩影,希望让海内外观众和网友更好地认识、了解沈阳”。

从春晚到秋晚,从中国工业博物馆到丁香湖畔,人们惊喜于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崭新亮相,不断见证她生发出无限魅力与希望。

文化赋能 一次次火爆出圈

在浑南陨石山邂逅19亿年前重达250万吨的陨石,再出发到新乐遗址博物馆看7200年前的史前部落和世界唯一的木雕鸟;在沈阳故宫等方城之地触摸历史温度,再到中国工业博物馆见证数百个“新中国第一”的诞生;漫步浑河外滩感受世界最美赛艇水道的壮观与都市风情,最后到丁香湖打卡中秋晚会主舞台……这是沈阳政协文史馆馆长、作家初国卿为游客梳理的三日游线路,也是一场跨越19亿年的时空之旅。

山川环卫、原隰沃饶,孕育了有着11万年人类活动史、7200年的人类文化史、2300年城市发展史的沈阳,其历史文化遗迹1500多处。

从红山女神的微笑、中华第一玉龙的长吟到白山黑水的壮阔、“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担当再到用智慧捧出的大国重器……串联起沈阳从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壮美长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培育了这座城市广泛的开放性、接纳性和争先意识,同时又呈现出淳朴的侠义之举和血性情怀。”初国卿说。

夜晚的老北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凤舞九天”飞上云霄,点亮美好盛景。依托锡伯家庙、皇寺两大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精准改造、商业重构、沉浸式体验、爆款IP、利商惠民活动等多项举措打造而成的这一座承载城市记忆的博物馆,以新业态赋能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体验名医一对一问诊、排队把脉推拿……前不久,这一场面出现在由辽宁中医药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上,一场好吃、好玩、好用、好看的“city”养生局在网络上火爆出圈,仅仅3晚,带动了10万余人次参与。

知过去、明未来。海纳百川的沈阳博物馆不断上新,立足红山、携手良渚,策划推出“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未来,沈阳还将打造全国首个动漫主题乐园,为辽宁乃至东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全新场景和承载空间……

传统与现代碰撞,守正与创新交融。沈阳锚定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目标,厚植文化底蕴、丰富产品供给,不断创新文化业态、拓展文化空间、提升服务水平,以文化“两创”强动力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破浪前行。

主打“听劝” 不断用实力圈粉

“刘局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来沈阳录制中秋晚会,作为一名沈阳市民,心情很激动。看到丁香湖公园变得这么美丽,诚恳地希望晚会现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

“留!”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克斌及时在线回复:“秋晚舞台将作为城市一景保留下来,并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

这是一段网民与刘克斌的在线互动,也是刘克斌工作中的日常。及时回应网民关切,事事有回应,让他的社交账号评论区被网友戏称为“可以实现愿望的许愿池”。“只有把游客捧在手心里,游客才会把这座城市放在心坎儿上。‘宠且(客,音qiě)’就是要让游客感受到沈阳的真诚、用心和努力,从而真正爱上沈阳。”刘克斌说。

“且(客,音qiě)”是东北人口中对客人最亲切热情的称呼。为了让每一位来到沈阳的“且(客,音qiě)”都有被“宠爱”的感觉,沈阳开通12345-9“迎且(客,音qiě)”热线。今年“五一”期间,共线上受理游客诉求464件,并全部“日清日结”;线下,“迎且(客,音qiě)专线”直通车开到景区景点门口,热情地为游客答疑解惑,累计服务国内外游客11849人次,提供服务7470次。高效、热情的服务,让“好客沈阳”广受赞誉。

倾情打造“听劝”“宠且(客,音qiě)”的城市文旅品牌,通过“主动听、立刻改、用心办”,加速旅游环境和服务优化,从而实现城市整体形象大幅提升,“这背后其实是干部作风在发生根本转变。具体表现为事事主动靠前,干群关系去中介、零距离。”沈阳城市学院城市品牌研究院院长李刚这样解读沈阳文旅不断“破圈”“走红”的密码。

沈阳曾发布城市宣传片《心向往 新沈阳》。“我心目中的新沈阳,是一个具备开放、开明、开创、开拓、开心、开朗等特质的‘六边形城市’。”李刚说。

一路繁花一路景。文旅先行的“听劝”精神,逐步升级为沈阳整个城市的“你找茬,我听劝”的品牌行动,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带动营商环境的转变,也提升着人们在沈工作、生活的幸福感。更多人了解沈阳、爱上沈阳、留在沈阳。在沈创办咖啡品牌的“95后”新沈阳人杨州告诉记者:“沈阳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资金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这里,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扩张,这些都吸引着我来这里创业。”

这个秋天,2024爱沈阳“秋韵情意浓 沈阳别样红”秋季游系列活动正火热开展。6大主题、370余项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以暖暖的人情味、浓浓的烟火气、潮潮的时尚风、美美的国际范继续“宠且(客,音qiě)”!

而行 擦亮沈阳智造金字招牌

提到沈阳的工业史,要从第一枚金属国徽说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安门城楼悬挂的国徽是木制的。1951年,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攻克技术难关,交付完成。今天,步入位于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游客可以近距离看到这枚金属国徽的仿制品。同时,一幅描绘国徽浇铸出炉瞬间、工人们振臂欢呼场面的油画也吸引着游人目光。

这是黑土地上最动人的红色故事。如今,这枚直径2米宽、竖直径2.4米高、重达487斤的国徽,仍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熠熠生辉,并即将陪伴新中国一起迎来75周年华诞。沈阳,作为东北振兴的“先行军”“主力军”,立足雄厚的产业基础、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抢抓改革机遇,引领东北振兴破难题、开新局,不断书写着“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新篇章。

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榜上有名。超前布局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沈阳涌现出一批如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领军企业,成为引领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

不仅在工业机器人、船载战斗机、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业领跑全国,沈阳在全国面临“卡脖子”问题的芯片制造领域也勇担使命,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上实现了突破。

从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到传统产业向“智”造转型,再到“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都闪耀着“沈阳制造”的身影。中共沈阳市委党校经济民生专家王姣教授谈道,“沈阳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牢牢抓住了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立足自身的基础和优势,不断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着体现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力量’”。

历史文脉是沈阳的不竭之源、热情好客是沈阳的城市基因、使命担当是沈阳的博大胸怀。明月共此时,家国共奋进。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不断从“新”出发、向“新”而行,以创新昂扬之姿,谱写沈水之阳的当代新华章。(“学习强国”记者李思垣)

原标题:一年两“晚” 何以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