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应在“精、特、新”上做文章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尤其是暑期和节假日,一些热门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从最初设计日接待量4000人次,调整到暑期每天最大承载量1.2万人次,仍然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然而,与热得发烫的知名文博场馆相比,一些中小博物馆却是参观者寥寥。

为什么有的中小博物馆处于如此尴尬境地呢?客观上来说,中小博物馆与大型的博物馆相比,在藏品数质量、知名度、运营模式、经费保障以及人才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面临运营压力大、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主观上看,则是思想观念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参观者寥寥、少人问津不应该是中小型博物馆的标配。事实上,很多地方的小众博物馆因注重创新而异军突起,成为“网红”博物馆。

笔者最近在山东旅游时,参观了当地的咖啡博物馆、世界风筝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这些小众博物馆主打小而精,虽然占地面积不大,有的甚至偏于一隅,却各具特色,能够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去打卡。

当前,我国已备案的博物馆中,大多数为中小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因此,各地应把博物馆发展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整体谋划,制定总体目标,优化体系布局,推动协同发展。同时,加大对中小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解决中小博物馆“人才荒”问题。

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魅力。小众博物馆往往专精一门,更能在细分领域做足绣花功夫。因此,中小博物馆不必贪大求全,而是要在“精、特、新”字上做足文章 ,以“精”取胜、以“特”引人、以“新”求变,满足特定人群的参观需求。

以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例,馆里除了展陈电影相关的展品,还会播放各种类型的电影,组织专题电影展。这种展映结合的方式,让其成为一些资深影迷心中的“圣地”。

“博物馆热”也带动了文创产品开发。中小博物馆要善于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在宣传历史文化、展现本馆特色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总之,“小”不是中小博物馆遇冷的理由,不墨守成规,积极创新求变,才是中小博物馆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

原标题:中小博物馆应在“精、特、新”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