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别力格:坚守北疆 搭起军民联防共建连心桥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距离中蒙边境线10余公里的戈壁滩里住着一位蒙古族老人——巴音别力格,他家既是居边护边堡垒户,又是“草原110”报警点。他从徒步到骑骆驼、再到骑摩托往返巡边,用脚步丈量着苏木103公里的边境线,不论风吹雨打,忠诚地保卫着祖国的边境安全,当地牧民和边境派出所民警都习惯称他为“巴营长”。

从巴彦浩特镇驱车300多公里,来到银根苏木科伯嘎查巴音别力格家,放眼望去这里很少有绿植覆盖,只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网络信号更像是飘忽不定的云朵时有时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巴音别力格一家生活了大半辈子。

巴音别力格,1956年出生于银根苏木科伯嘎查,世世代代生活在边关。见到巴音别力格老人时,他正好完成了一天的巡边工作,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在他家中有一面“我的戍边岁月”的展示墙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的照片和文字讲述了他戍边的故事。

从懂事起巴音别力格就靠放牧谋生,在牧民心中他一直是“赛汗扎鲁”(好小伙)。在他21岁那年,时任银根边防派出所的教导员看中了他憨厚能干的品质,请他做了派出所的羊倌。从此,他与绿军装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教导员当“红娘”,为他牵红线与边境一线民兵点的巴吉嘎老人的女儿喜结良缘。1983年,他成为巴吉嘎老人的“接班人”,担负起护边员的工作,成了边境派出所的一位“编外民警”。

在银根苏木,人们都喜欢把巴音别力格称为“巴营长”,说起“巴营长”这个头衔,来头还真不小。1992年巴音别力格买了一辆摩托车,放牧之余,他每天最开心的就是扎上民警送给他的老式军用腰带,带着一个驳壳枪套在边防公路上“兜风”巡逻。有一年夏天的傍晚,他依惯例上了山头,拿起望远镜眺望远方,忽然发现,在离他家约3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闪烁的“黑点”,根据经验,他判断“来者不善”。通知家人后,他骑上摩托车迅速迂回接近“黑点”,并伺机选择了一块熟悉的“抓捕区”,“黑点”发现不好,着急要跑。他马上驾驶摩托车横堵住去路,朝枪盒猛地一拍,厉声喝道:“干什么的,我是民兵营营长,不许动!”巴音别力格做出一副掏枪待拔的样子,“黑点”惊呆了,一动也不敢动,就在这时,邻居家两个牧民小伙子及时赶到,成功将“黑点”扭送到了边防派出所。经查,“黑点”是一名在逃嫌犯,准备越界逃跑。事后,边防官兵问起抓捕细节,巴音别力格手指枪盒,笑道:“我给自己封了一个大官——民兵营营长!”从此,“巴营长”这个称呼就在当地广为人知。

巡边41年来,“巴营长”先后帮助边境派出所抓住了好几个犯罪嫌疑人,遣送回十多名流浪者。如今,他的生命中已经割舍不下这份沉甸甸的“警民情”。

边防线上,到处是戈壁大漠,白天烈日暴晒,夜间寒风刺骨,“巴营长”仍然每天坚持和官兵们一起巡逻。有时边防线上的铁丝网被冲断了,为了保证边境安全,民警准备在附近搭建帐篷驻守,他也主动请战,自带干粮和水,搭起帐篷,和民警们一住就是六七天,直到铁丝网修复好。

几十年来,他虽不穿军装,却与无数个戍边民警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守边护边工作中,用满腔的赤诚,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

原标题:巴音别力格:坚守北疆 搭起军民联防共建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