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戈壁菜”要有新思路

“戈壁菜”正获得不少消费者的喜爱,被摆上了更多市民的餐桌。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了大食物观,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我国“菜篮子”产品需求提升,而水土资源日趋紧张,发展戈壁、沙漠设施农业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方面。

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有多重意义。我国耕地资源极为宝贵,良田好土要优先保障粮食生产,实现良田粮用。同时,蔬菜园艺作物更多要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以设施蔬菜为例,其产量和效益普遍高于露地生产。可供参考的是,北方地区一户农民种2亩蔬菜大棚,就能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可见,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既可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可减少耕地占用;既可带动社会投资、促进农业升级,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发展戈壁、沙漠设施农业,国外已有成功案例。以色列沙漠占国土面积60%以上,淡水资源极其匮乏,通过在沙漠上建成连片的温室大棚,成为“欧洲菜篮子”。我国一些地方也在谋划和行动,有的打造“戈壁菜仓”,有的建设“沙漠菜仓”。从光热方面看,戈壁、沙漠地区多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从土地方面看,戈壁、沙漠土地资源丰富,新疆、甘肃等地均有大面积分布。从产出方面看,由于湿度低、病害少,蔬菜品质好、口感好。《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非耕地资源,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

不过,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面临一些特殊困难。一是建设资金。这些地方建设日光温室的基础设施成本高,前期投入很大,受市场风险较大、贷款门槛较高等影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科技支撑。戈壁、沙漠地区风沙大、相对缺水,对设施大棚的软件硬件要求高,发展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打造新型低成本节能连栋温室,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三是产销对接。有的存在品种与市场不匹配的问题,没能在目标市场打出品牌。此外,生态环境较脆弱,对开发规模形成了一定制约。

发展设施农业不是老生常谈,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更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新形势下发展戈壁、沙漠设施农业,更要有新思路,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坚持市场主导、科技支撑、联农惠农。

所谓市场主导,谋划推进设施农业之初,就要把产需平衡作为前提,摸细市场供需,比如周边地区市场空间还有多大,保鲜设施和冷链物流是否完善,再结合目标市场和地方实际合理规划产能。针对各地季节性、结构性短缺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加产能。

所谓科技支撑,设施农业是农业科技明珠,涵盖种子、机械、农艺、材料等领域,集新型材料、智能环控、精准滴灌于一体。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一起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制约,目标是提高投入产出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避免好看不中用。

所谓联农惠农,农户搞设施农业容易遭遇销售问题,要帮助他们做好产销衔接文章,创新营销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设施农业品牌,由“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鼓励金融机构为设施农业设立专属金融产品,因地制宜给予信贷支持,强化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投放联动,提升融资效能。

原标题:种好“戈壁菜”要有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