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此日,因近”惊蜇节”,要“炒黑豆及油煎粉府之类,名为‘薰虫’”,人们早晨起床后,到井上汲新水,谓之”引龙”,希望龙升天,给人们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元宵留下的炸糕二月初二吃,说是耕种“不打铧”,有的吃水压饸饹,叫”吃龙须”。
这一天,“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摔之,一击令起,以近为负,曰‘打柭柭’。”
六、花朝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这一日是女人显示手艺,妆扮美貌的节令,尤其是年轻媳妇和大姑娘。她们用彩色的丝绸或纸,做成五色缤纷的花朵,插在鬓上,以赢得人们的赞美。
村中邻里“多以五谷瓜果种相馈,谓之‘献生’”。
七、编 柳
延庆流传的民谚说:”三月三,柳条编,蝎子蚰蚓都上天。”这一日,家家折柳枝儿,将枝上的小条一一卷成圆圈儿,挂在各个居室的窗棂或门上,有的挂在椽头上,说是能避蛇蝎。孩子们则把柳条编成帽圈戴在头上,满世价奔跑。
八、清明
清明节在三月,当日的习俗活动共三项,其中主要的是祭祖。
一是家家门上插一根柳枝,男女老少皆佩戴柳条儿。死去的人已经作古,愿活着的人象绿柳一样青春长驻。旧时的“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条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祭祖。清明的祭祖是全年最重要的祭典活动,因为这一日除一般的设祭品、焚香、烧纸钱等仪式外,要按死者的尊卑,逐个在坟头上添土,增其高广,防风刮雨冲逐年坟头变小。意思是在雨季到来之前为死者修住室。延庆人说:“死了,有个上坟添土的就歇心了。”可见,旧时人们对清了祭祖活动的重视。这天庄户人最怕刮风。民间有”清明刮明坟头土,里里拉拉四十五”的说法。
三是晚间到城隍庙设祭,”各家门外焚烧香楠,哭新逝者。”
九、端午
五月初五的端午,古称”天中节”,又称”端阳节”,延庆俗称”五月当五”。提前泡好的黄米(黍米),或粘高粱米、大枣,煮软苇叶或竹叶,当日包”角黍”,俗称”粽子”,煮熟剥掉叶子粘糖或糖水吃。这天要饮雄黄酒。
男女老少佩艾草,民谚说:”五月当五不戴艾,死了变成猪八戒。”小儿们则于胸前佩戴妇女用各色彩布,或“以花红绫线结成虎形、葫芦、樱桃、桑椹及蒲艾、瓜豆、葱蒜之属,以彩绒贯之成串”“的”福儿”,以其奇小而斗胜。
此日,士民们往往”携酒肴寻幽胜之处,饮以为乐。可嫁之女召还过节,未嫁之女夫家馈以彩币等物”。
“逛水磨”,是延庆端午节具有特点的活动。当日,延庆镇的上、下水磨两村,打把式卖 艺的、变戏法、耍杂技的,吹糖人、卖“咕咕哒”的,还有卖各种小吃、物品的……县城和附近的村民大都赶去参加活动,成为延庆的一个盛会。
十、曝衣
六月初六是皇帝晒銮驾的日子,民间则中午晒衣物,读书人晾书,寺院晾经,戏班子晾箱底儿。
六月初六还要藏水。清晨汲的井水,“贮瓮中封之,凡造面、幽酒、做酱、腌菜,或煎盐、擦牙用之。”
这天有的人还要“耍者”,即携酒菜野游。
十一、乞 巧
女人工于针线是旧时才智的主要标志,所以她们特別希望别人称赞其手巧。七月初七晚,她们把瓜果供在庭院,然后对着月亮比赛谁认针手快。手快的将被人称赞三巧,所以,这个节令便被称之为”乞巧节”了。
传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深夜人们钻到葡萄架下,希望听到他们说悄悄话儿。
十二、中 元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一天主要活动是上坟祭祖。早抬城隍木塑像出巡,全副执事(仪仗),到济孤寺“坐镇”,晚将塑像抬回。沿途各户耍“火笼头”以驱野鬼。
十三、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是延庆最重要的传统节令之一,因此,这一天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城镇的活动规模也很大。
白天,要携果瓜赠送亲友。夜间要置酒赏月。赏月之前
要先“祭月”,也叫“圆月”。先把月饼、瓜果梨枣等一盘盘摆放在庭院的桌上,全家跪在桌前,对月焚香叩头。焚香时要女人在先,“人家妇女拈香先拜,男子后拜,以妇女为属阴,故祭月以先之”。待香烧尽,桌上供品举家不分老幼,人人均分一份儿,其中一个最大的月饼叫“圆月饼”或“团圆饼”,按人切成小块,每人分食一块,在外未归的留其回来吃。祭月之后,全家人于庭院中聚饮,谓之吃团圆酒。
县城要组织花会和戏剧等大型文化娱乐活动,而且相互比赛以争高下。史书上“为棚置会,亦争胜焉”,说的就是中秋节的活动。
十四、重阳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与其它地方大体相似,佩茱萸、登高、饮菊酒。不同的是延庆的重阳节又称“女儿节”,这一天要“召女馈女亦如端阳”。
十五、送寒衣
十月初一祭祖。用各色彩纸,剪裁成衣裤,用浆糊粘好,在大门外或坟地烧掉,称之为“送寒衣”。也有用各色彩纸充䌷帛焚烧的。
十六、冬 至
冬至节在十一月,相互拜贺与春节相似。这天私塾放假一天,学生回家团聚。
十七、腊
十二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人们把米、豆、枣、栗等八样东西放在一起煮成粘粥。除当天食用外,用大碗一碗碗盛出,放在篦子上冻成砖砘儿,日后蒸热再吃。
腊月是农家淘米蒸馍馍的日子,这天要到河里凿些冰背回来,放在装馍的缸内。开春后,缸底的馍馍水又酸又甜,象米酒。
大寺庙在腊八节间挨家挨户募米,过节这天 用大锅做粥,施舍给穷人,叫“舍粥”。
十八、交 年
腊月二十三日是交年节,也称“小年”,小年是对春节的“大年”说的。农村有这样的童谣:
二十三吃糖,
二十四扫房,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儿发,
二十九蒸豆篓儿 (豆包),
三十晚上过一宿。
这说明,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为过春节做准备了。这一天要麦黍糖饼祀灶君,焚香跪拜,作祝告:“灶王爷上天,实话实端。好话多说,赖话不说……”“谓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用麦黍糖饼祀灶君的意思是要粘其嘴,使之上天之后说好话。祀灶君之后,主妇在灶门抹些麦黍糖,将灶君像放入灶内烧掉。麦黍糖又称“祭灶糖”。晚上,把祭灶糖分全家人食用,说是“粘嘴”,以后不许说不吉利的话。
十九、除夕
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的年末最后一天为“除夕”。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一般都要回家团聚。白天要祭祖、换贴新春联、门神以符万象更新之意,迎灶君、捞“隔年饭”,晚来送瘟神、辞岁守岁。
从集市上买来新灶君像,贴在神龛上,谓“迎灶君”。神龛也贴春联,一般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披为:“一家之主”。中午焚香上供,正月初一中午将供品撤下。
“隔年饭”要捞一大盆,一般为红豆饭,除全家吃外,留下的过年食用,表示日子富有。饭盆上插精小的、用高粱杆剥皮做成的扫帚、木锨之类的工具,表示粮食堆积如山,并且是劳动所得。过年后至初八前不做新饭食(初一、初五的饺子例外),食用年前做的馍馍、豆包、腊八粥、隔年饭等。
瘟神是刻印的一张纸像,把一个爆竹卷在里面,点着后炸成碎片即算送除了。
晚来,长幼跪拜叫“辞岁”,辞岁后“设酒肴,长幼相酬”,坐以待旦,叫“守岁”,也叫“熬年儿”。
从上面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庆的传统节令活动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有广泛的群众性。延庆的节令活动几乎都是全民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特别是妇女,节令活动期间,大都解除对她们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禁令,使她们享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而花朝,乞巧、端午、重阳等节令是以妇女的活动为中心的,这在男女不平等的旧时代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延庆的节令活动纷纭复杂,但大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关,其中立春、大小添仓和龙抬头等节令直接与人们的农事活动相联系。就是除夕捞隔年饭也寄托人们对丰收的向往,春节、中秋节是人们盼望团圆的日子,而“去百病”,佩柳条和艾草、饰“福儿”、送“压岁钱”等活动,又是表达了人们盼望自己和亲友健康长寿、永葆青春的良好意愿……
三、文化活动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春节前后、立春、元宵、端午和中秋的活动最有代表性,这些节令的文化活动往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毋宁讳言,旧的传统节令和它的活动往往带有旧的痕述,有的封建迷信色彩十分浓重,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因此,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坚持移风易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其中的健康成份,使传统节令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积极健康。
延庆传统节令和节令活动一览表
顺号|节令名称|时间(农历)|主要活动|节令配饰
1 |春节|正月初一|相互拜贺,迎喜神
2 |元宵|正月十五日|灯会、花会、戏剧
3|小添仓;老添仓|正月二十日;正月二十五日|仓囤添加谷物
4|立春|正月立春之日|迎送春仪式、花会,戏剧
5|龙抬头二月初二|汲水引龙
6|花朝|二月十五日|剪花|妇女戴花
7|编柳|三月初三|编柳挂柳
8|清明|三月清明之日|祭祖添土|柳条
9|端午|五月初五|逛水磨|艾草、儿童佩福儿
10|曝衣|六月初六|曝衣、藏水、耍春
11|乞巧|七月初七|女人月下穿针比巧
12|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祖
13|中秋|八月十五日|赏月,花会、戏剧
14|重阳|九月初九|登高|茱萸
15|送寒衣|十月初一|祭祖
16|冬至|十一月冬至之日|相互拜贺
17|腊月初八|取冰
18|交年|腊月二十三|祀灶
19|除夕|大月腊月三十日,小月腊月二十九日|贴春联,供灶君,送瘟神,辞岁守岁
,
关键词:
八达岭
原标题:春节延庆玩的地方(八达岭内外风情之贯穿全年的节令和节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