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赣县区:且说“白鹭”上青天

鹭溪河,玉屏山,古村幽隐翠微间。

清晨,高峻的马头墙上,一只白鹭掠过飞檐灰墙的古建筑群。沿着“丰”字形街道,伴着青砖砌底的水沟中潺潺的清水声,踩上鹅卵石与石板铺就的村间小道,一股古村独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抬头望去,道路将各具特色的祠宇串联,聚落连片的清一色青砖灰瓦,一幢幢气势恢宏的明清古建筑,蔚为壮观。这就是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的白鹭古村。

相传,唐代宰相钟绍京第16代孙钟舆,当年放鸭“游牧”于此地,时天色已晚,便露宿河边,见白鹭栖息于此,受其点化而定居该地,遂从兴国县竹坝村迁居白鹭开基,村庄也由此名曰“白鹭”。

村落依山傍水,沿着鹭溪河呈月牙形、南北向分布,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距今已有880多年历史。在钟氏家族数百年的苦心经营下,白鹭村成了方圆百里的商贸中心,有“油山千座、良田万顷”的美誉。

这里保存着众多完好的明清客家古建筑,门楣、窗棂、木雕、砖雕、石雕等随处可见,讲究的构件、精湛的技艺、吉祥的图案,客家建筑理念与徽派艺术风格相融合,处处彰显着厚重的客家文化底蕴和当时不凡的经贸实力。据统计,白鹭村百年以上的客家民居就达140多栋。

岁月在这里缓慢流淌,淳朴又好客的客家人一直守护着白鹭古村。吱呀一声,推开祠堂的大门,来一碗醇香悠然的擂茶,和着几声村里孃孃随意哼唱的东河戏曲小调,触摸着墙壁,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沉淀的深邃气息在绿水青山间悄然流动。

古村悠,岁月长,传承保护多求索,花明又一村。

白鹭古村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长年失修或无人居住,古村部分古宅出现严重的结构损坏、坍塌现象,保护刻不容缓。与古村落“冻结式保护”和“拆古建新”两种极端方式相比,“激发再利用”成为白鹭人的坚定选择。

“古村落保护的主体是人,如何让村民自愿保护古村,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并从中尝到甜头很重要。”白鹭乡党委书记罗本昌说。

从2011年起,为了增强村民保护古村意识,白鹭乡多次组织村民到上饶婺源古村、吉安美陂古村、福建永定土楼、安徽西递宏村等地学习。

不少村民在政府的组织培训下,当起了古村义务讲解员,争相成为“古村通”。村里还成立大祠堂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村民们对白鹭村的认同感更加强烈,纷纷自发捐钱出力,修缮祠堂和修建道路。

“我们不能继续‘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了,要从自己做起,好好保护村子,让更多人知道它的美。”“古村通”钟显浪说。

钟显浪是土生土长的白鹭人,有着浓厚的故土情怀。2023年,他选择回到白鹭古村当义务讲解员,还在古村附近上开起了饭馆,日子越过越红火。

越来越多的白鹭人选择回来建设家乡,点亮了白鹭古村古建筑保护发展的“火种”。

有了“火种”便可乘东风,成燎原之势。传统与数字化结合便是那“东风”。近日,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在兴复堂围绕古建筑进行数据采集,测绘、构建实景三维模型,将白鹭古村传至“云端”,利用数字技术对古村进行3D建模。

“数字化、云端化,不仅仅是作为档案保存,还可以将白鹭古村通过不同表现方式向外展示,结合不同的场景形成不同的产品,为古村带来更多的价值。”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教授乔迅翔说。

传统与数字化结合,让古村落里文化味更浓了,科技感更足了。后续,他们还将对古村的建村历史、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都进行数字化、沉浸式、全方位演绎展示,让游客仿佛穿越空间,置身于这个古朴的客家古村落。

近年来,赣县区与赣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在白鹭古村设立摄影基地、暑期三下乡等校外实践基地,吸引高校师生驻村开展写生、摄影、观摩、研讨交流等实践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农耕田园风貌与白鹭古村历史人文底蕴。不仅如此,还把深圳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四校”建筑系的建筑设计大赛搬到古村里来。

如今,白鹭古村的古建筑大多保护完好,村里采取流转一栋修缮一栋的方式,修旧如旧,保存了传统建筑的特色风貌。截至目前,共完成了13座祠堂流转,7栋古建筑修缮。平均下来,每座祠堂有6户村民,总共涉及400多村民,受益人口近千人。

“我们设立了古村保护与开发专班,利用项目资金常态化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提升。截至目前,在古村修缮、鹭溪河整治、停车场修建等方面投入1亿多元,推进了圩镇和古村200余座房屋的风貌改造。”白鹭乡党委副书记谢云龙介绍。

从白鹭书院到古村广场,从红军小道到鹭溪河,古村周围面貌焕然一新。茶余饭后,孩子咿咿呀呀地跟老人学唱东河戏,不少村民来到祠堂读书、休闲,谈天说地,他们聊着古村变化、聊着米果做法、聊着孩子长大……

挽青丝,双结环,盈盈一握,清苑伊人待出阁,红颜扮新妆。

若要论这白鹭古村里最自由、烂漫的古建筑,莫过于婀娜多姿的绣花楼了。“我最喜欢绣花楼了,看着阁前的荷花池和不远处的古戏台,我仿佛能看见当年钟家小姐选婿的场景。”来自广东的游客刘女士对着绣花楼不停地拍照、打卡。

“到了节假日,最多时一天客流量有1万多人次。”在绣花楼居住的钟宁笑容满面地说起村子里这两年的变化,“我家老大去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我‘屋里的’(客家俚语,妻子)在家门口顺带卖一些古村特产,每月有2000元收入。逢上节日,圩镇豆腐坊的老板娘钟小青还会装扮起来,给大家演一出东河戏,能有200元的收入。邻居钟玉清还盘下了流转给村集体的四逸堂,倒腾了一间民宿……”

“目前,我们在探寻‘红古绿’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沿着红色足迹,在古色古香中,当一天古村人。”白鹭古村运营总负责人赖书珍说。

离开村子时,正好看到一行白鹭展翅飞向青天。似乎昭示着:一个“让青山变现、绿水流金”的古村正飞出大山,村民们的日子有了更好的奔头!

原标题:江西赣州赣县区:且说“白鹭”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