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六月末,江南闷热潮湿,我从浙江杭州直飞甘肃兰州。相比于湿热的江南,兰州干燥而微凉,让人神清气爽。
我是冲着皮筏和鲤鱼来的。黄河、皮筏、鲤鱼、拉面,是兰州的标签。车一进入兰州城,我就被那一波壮阔的河水所吸引。黄河穿兰州城而过,这条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中国第二大河,流经中国的九个省区后,注入渤海。我对祖国的大江、大河、大海,一向怀着深沉的敬意,我走过黄河沿途的所有省份,我在青海黄河源看过从天而来的黄河水,这一段河水清澈无比,倒映着湛蓝的天空,河水是幽深的青蓝。我听过壶口瀑布如雷般的咆哮,也看过中原大地浑黄的滩涂。
兰州是黄河冲积谷地,黄河经此拐弯北上。上一次来兰州,是十年前,打马而过。这一次时间充裕,自然要坐羊皮筏子渡一段黄河。
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由羊皮制成,经过晾晒的皮胎,黄褐透明,用嘴吹气,吹成圆筒,一只只绑在水曲柳木条做的木框子下,成了渡人、运货的皮筏子。我来之前,黄河刚下过几天暴雨,河水浑浊且湍急,同伴都劝我小心,不要冒这个险。我丝毫不怵,出门在外,从来都是生死由命。我坐上皮筏子。顺流而下,天上白云朵朵,脚下河水滔滔,我就在黄河中央。一条鲤鱼在我眼前倏地跳起,一个漂亮的鱼跃,又跃入黄河深处。
黄河途经的每一个省份,都有黄河鲤鱼。《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意思是吃鱼要吃黄河鲤鱼,娶妻当求高门美女。孔子最疼爱的儿子,名字就叫鲤。有一年我到青海,刚开春,吃到开河鱼——春季冰雪消融后的黄河鲤鱼,在冰层下度过一个冬天,身子肥硕健壮,肉质结实鲜美。还有一年谷雨,我跑去河南洛阳看牡丹,吃洛阳水席。洛阳水席铺陈如骈文。头一道菜就是葱扒虎头鲤,鲤鱼装在盘子里,作张口昂首上扑状。
当地朋友说,从前坐船过黄河,船主会用渔网直接从黄河兜一条鲤鱼上来,往船板上一摔,剖肚去鳞,锅子舀上黄河水,鲤鱼入锅,或加酱油红烧,或以盐巴清炖。一锅鱼,一盘锅盔,一瓶白酒,黄河千里,滔滔东去。听得我甚是向往。
二
虽然我打小吃惯海鱼,但对鲤鱼并不陌生,小时候看过的年画,总是一个胖小子抱着一条半身高的肥鱼,金鳞赤尾,眼眶外围一圈金黄,嘴边有两道飘逸的口须。少不更事,还以为是画家故意把鱼画成彩色,因为家里吃的海鱼,都是黑白灰三色,鲤鱼却是一身红。后来才知道,鲤鱼叫红鱼,生来就是这般多彩。
西方神仙骑扫帚出行,中国神仙的坐骑就高档多了,神仙骑着大鲤鱼出没于江河湖海。锦鲤还是传书的信使,古时的信封都是鲤鱼形状,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中间夹着书信,后索性以鲤鱼代指书信,“有时尺素频相寄,莫负东来锦鲤波”,意思是要经常写信,莫负彼此情意。
《红楼梦》里,多次出现鲟鳇鱼;《水浒传》里,出现的则是鲤鱼。梁山好汉的活动地点是山东的水泊梁山,在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中,便有一段情节:宋江想吃鲜鱼,张顺特地到鱼行挑选了四尾金色鲤鱼,送给宋江下酒。
三
“河中鲤,海中鲳”,意思是鱼之美者,莫过于黄河的鲤鱼和东海的鲳鱼。鲤鱼肉厚实,鲳鱼肉细嫩,好像环肥与燕瘦,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鲤鱼土腥味重,故常见浓油赤酱红烧,以掩其腥味。《鲁迅日记》中记录,他请文友吃饭,有糖醋软熘黄河鲤鱼。黄河鲤鱼焙面也是鲁迅爱吃的,请客时常点。
我老家鲤鱼也有不少,水库河塘都有。二十多年前的一场特大台风,临海牛头山水库放水泄洪,我当时住在洪池路茶田巷的一楼,院子里涌进了齐胸深的水,水退后,我从院子里的稀泥中,还抓获过一条鲤鱼,是水库放水带出来的。
家乡的水稻田里,养有田鱼,即稻花鲤鱼,有红色的,也有白色、黑色和花色的。稻花鲤鱼吃得杂,一身腥味。烹前要用刀面拍鱼,扯出鱼筋,油煎后,加辣椒、葱、蒜、姜、豆豉等各种调味料去腥。红烧之后,肉厚味鲜,我尤爱结块的鱼子,嚼之,有“啵啵”声。
我在报社工作时,有一位姓林的副总编,胖胖的,是稻田养鱼的积极推动者,他写评论为稻田养鱼摇旗呐喊,还买来鲤鱼苗,在报社大院的水塘里养起了鲤鱼。
从前康平路上有家店,红烧鲤鱼做得很出色,那时我还住在前丁街,走路到店里也就十来分钟,与朋友结伴去吃过几次。红烧鲤鱼分量足,要几个人一起吃才有意思。鱼身切花刀,热油煎之,加葱姜糖酒,浓油赤酱,鱼肉喷香,吃完大块鱼肉,汤汁用来浇米面(粉干),柔软绵长的米面,吸收了万般滋味,甜咸鲜完美融合,也可以浇白米饭,味道不亚于鱼翅捞饭。
谁说江南做不出好吃的红烧鲤鱼?
原标题:君子好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