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鸡庵

蒙城县西四十五华里的马集乡鹤庵村境内,有一座古老的庙宇鹤鸡庵。数百年来,在涡、蒙、亳等县享有盛名。每年的农历二月中旬开始,方圆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外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都云集到这里,尽管每年的这一天,往往是阴多晴少,有时风尘迷漫,有时阴雨连绵,但依然难以动摇人们一睹庙会盛况的信念,最高时数万人。庙院周围方圆两公里的地面,到处是人流,唢呐阵阵,爆竹声声,香烟袅袅和人声鼎沸,沉寂一年的古庙顿时增添了生机。

据明嘉靖《寿州志》和民初《蒙城县志》载:“鹤鸡庵,蒙邑西四十里,会期二十九。”可见,此庵至少兴建于明代。据民间传闻,有一年农历二十九,有一只婷婷玉立的鹤鸡(又名雉鸡)在此地出现。当地村民说是风水宝地,于是集资捐款在此处盖起了三间庵堂。庵内塑上金霄、玉霄、琼霄三座神像,乡人谓之三奶奶,并由尼姑看守。自此,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都有人前来烧香,鹤鸡庵因此而得名,这天也成了会期。后来又改为和尚看守。

旧时文化落后,人们不懂的生男生女是正常生理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把生男生女寄托在神灵身上。开始人们到会期是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后来有的人无儿想儿,便前去虔诚叩拜,求神赐子。偶有生子者,便认为是“三奶奶”显灵,年年来烧香还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拴儿”。为保孩子平安,根据十二属相,十二年后会日,请上吹鼓手,邀请亲朋好友,带上香、炮等祭祀礼品前来进香。父亲身背香包,男孩身披红绫,置身于大方桌上。诸亲友扛着高过四五米长、小碗口粗细的彩色滚龙附凤旗杆,上挂方斗,红男绿女。一路上鼓乐前导,得子者居中,诸亲友随后,各人手拿五色小彩旗,上写“朝山进香”四字,名曰“扫寺”,又叫“竖旗杆”。经过人们渲染,鹤鸡庵便以“拴儿”声名远扬了。自明清至今五百多年来,年年会期香火极盛。

鹤鸡庵历经百年,屡遭战乱之劫,但坏了就有人修。据鹤庵村姬庄现存石碑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清末名将马玉昆之侄马幼堂和马集圩长冯克龙等六百八十四家捐款重修了鹤鸡庵,建三间高四米、宽五米的正殿和三间西廊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大殿正中重塑三奶奶神像,怀中抱着各具神态的金色泥娃娃。殿内四壁画天罡、地煞神像,分布于娃娃身上。解放后,为破除迷信,拆除了神像,并在此兴建了小学。后学校被迁出,村民捐资重修了庵庙,在正殿重塑了神像,院内遍植松柏。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拴儿”烧香的日渐减少,盛大的香火庙会已逐渐演变成劳动人民春季物资文化交流和一年一度的商品展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