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被同代人认为是北宋最后一位“大家”。南宋之后,各路名家在收录唐宋大家散文时,曾有“六大家”“七大家”“八大家”甚至于“十大家”“十五家”等说法。众说纷纭中,曾巩几乎无一“落榜”,反而是“三苏”中的“老苏”“小苏”,常被选文者舍弃,足见后人对曾巩文章的极高认可。
曾巩少年即天才,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他为家中第二子,在父亲、长兄去世之后,一人承担起家中的责任,带领兄弟姐妹边耕边读,“未冠,名闻四方”。但曾巩科举求仕生涯并不十分顺利,38岁才及第,与苏轼同榜。当年那场科考号称“千年科举第一榜”,主考官是欧阳修,上榜者名家云集,后来多为叱咤风云、声名远扬的人物。虽然那场科考没有入围前三,但比这更荣耀的是曾巩家有“一门六进士”:曾巩本人,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幾。央视版《唐宋八大家》在《曾巩》篇还提到,曾巩的三妹在家境没落时遭遇“准妹夫”家悔婚,后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成就一桩美事。曾巩的一生,其实是处于不断磨砺的状态,而他的成功,是其锲而不舍、永不止息的自驱力使然,“穷通莫须问,功业有时来”,苦心人,天不负。
曾巩为官是良臣,在朝廷之上兢兢业业,外放之旅12年奉公克己,先后辗转越州、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七地,获得百姓拥戴。在齐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南,曾巩兴办教育,整治大明湖,保护民众利益,留下了离任时百姓绝桥闭门挽留的佳话。
曾巩是江西南丰人,与当朝的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名臣是老乡。作为曾巩的“伯乐”,欧阳修慧眼识人,影响了他的一生,对其“不以众人待之”;王安石与曾巩在考场外一见如故,当时曾巩名落孙山,但他们为彼此文采折服,结为挚友,虽然后来同朝为官,因政见不一而疏远,但挚友之间的情谊曾江河可见。
王安石称赞曾巩“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足见其分量。对于写文章,曾巩以为,文道有先后,“道”为根本,“文”为表现,只是“道”的载体,而这也是他一生的创作准则。曾巩受业于欧阳修,两人均崇尚“文以载道”,各美其美。曾巩的文章少见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以议论见长,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带一种从容不迫的格局与气象。
曾巩一生存世的作品849篇,制文有262篇。很明显,他是位公文写作的高手、妙手。思及这一点,我忽然对过去单位常写材料的几个同事肃然起敬。机关公文,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得出彩,要把内容写得言之有物,让听者感觉言之有理,写稿者必须有内功、有悟性、有技巧。曾巩的公文对仗工整,少用生涩典故,文字中正典雅,读来平易近人,有古雅醇厚、灵活舒缓之感,后人评价他“醇于儒学立身”。
我们今人见古人,如今最快捷的方式是网络搜索,也因此常常始于“一面之缘”,限于“淡水之交”,终于“似曾相识”。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古人,还得靠细看慢读,追问前因后果,探究来龙去脉。重识曾巩,让我走进他的世界,看到他的才华与坚韧。
原标题:重识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