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肉、奶占比较少。“以粮为纲”的观念长期影响着国人,土地大都用来种粮食,畜牧业的组分很少,草原牧区与农耕地区处于分割的状态。畜牧业薄弱,致使我国农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改变中国农业结构和改善国民营养来源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草地农业科学家任继周矢志开拓草业科学的动力。他在国内提出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提出要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即充分利用占国土面积41%的草地,种草养畜、“藏粮于草”。
为了更好地研究牧草,任继周和同事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试验站建在海拔3000米的天祝抓喜秀龙草原沟谷滩地上,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的乌鞘岭下,年平均气温1℃。说是试验站,但它仅由两顶帆布帐篷组成,一顶住人、一顶就是实验室。当时的实验设备也十分简陋:桌子、装土样的纸袋子、实验记录本、铁锹、蒸馏瓶,天平是用药店小杆秤改造的,采集杖是用铸铁水管自制的。
试验站里无煤炭,任继周等人就捡拾牛粪烧火做饭;草原紫外线很强,晒脱了他们一层又一层皮;6月的草原晚上温度很低,他们就把蒸馏水瓶揣进怀里防止冻裂,在阵阵狼嚎声中酣然入睡……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任继周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用他们在试验站自建的气象站做记录,到实验样地按设计观测、记录牧草生长情况及环境数据,摸清了草地生态系统一年四季的变化。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和重要发现都始于这个时期,包括在全国率先开展草地围栏、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试行高山草原划区轮牧、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等,为后续草原学向草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图拍摄于1956年5月的一天。那天任继周在甘肃天祝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上观测消融的雪水,远处的草原专业师生正在用自制的气象百叶箱采集数据。
传承·分享
作为任先生的学生和多年在他指导下共事的晚辈,我有幸目睹和感受了任先生为我国草业科学所作的贡献及其为学为人之道。
他大学时报考畜牧系畜牧专业,就是为了改善国民营养结构。任先生认为,草虽然不能直接当饭吃,但“肉皆是草”,有了更多、更好的草,才有更多、更优质的肉、蛋、奶。
别人觉得苦寒的西北,在任先生眼里却是完美的草原标本和试验区,也成了任先生一辈子割舍不下的地方。98岁高龄生病住院时,他还梦见了在草原上工作的情景。
任先生就像一团火,照亮了许多学生的成长成才路。为了兼顾野外实验和课堂教学,任先生当时每周前3天在兰州上课,后4天回到草原工作。在论文署名、项目奖励等方面,任先生总是尽可能让学生排在自己的前面。
“小草寂静无声地贴着地皮艰难地生长,却把根深深扎到许多倍于株高的地方。”任先生曾这样写道。他就像一株小草,不管外界的纷繁复杂,无视环境的艰难困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临近百岁时,任先生还开创了我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如今期颐之年仍在草业科学的大路上缓慢而坚定地走着,他也真正实现了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生追求。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退休教授 张自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任继周先生扎根西北七十余载,为我国的草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任继周先生就像那广袤无垠的西北草原,看似无奇,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与力量。他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并像草一样牢牢扎根、坚韧不拔。
——兰州大学科研人坚守与传承学风工作室成员、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张佳欣
(兰州大学供稿)
原标题:任继周:悠悠寸草心,深深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