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泳:一心“耕海”,一生育人(上)

人物简介:李嘉泳(1913—2012),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的奠基者、主要创始人。1935年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1941年3月,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1946年任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童第周筹办山东大学动物系、海洋研究所。后任山东大学生物系副主任,并主持山东大学标本站工作。1959年,创建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并先后担任系副主任、主任,历届山东海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最早开设了国内无脊椎动物胚胎学专门化课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在山东大学和山东海洋学院培养进修生,其中很多人成为国内无脊椎动物胚胎学专业的教学骨干,为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1959年、1960年先后发表了《强棘红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金乌贼在我国黄渤海的结群、生殖、洄游和发育》,这两篇论文成为无脊椎动物胚胎学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意义的论文。

“作为一门学科,要对国际上过去、现在的发展有所掌握,要有这方面的研究;还要有设备、标本,要拿出标本让人看到实在的东西;还要开出实验课。”海洋生物学家李嘉泳对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他开创了中国海洋生物事业,并一生致力于这项事业的基础性教学工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913年10月,李嘉泳出生于山东泰安县,其父李庆藩是山东泰安县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父亲在教育学生时,讲得最多的是“要做好人”,以及对知识的崇尚与追求。这让年幼的李嘉泳印象深刻。父亲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李嘉泳完成学业,后来在姐姐的资助下,他才得以完成中学、大学教育。

自中学时起,李嘉泳就立志从事学术研究。但战争年代的研究工作困难重重。上世纪50年代后期,李嘉泳的研究工作也不顺利,他在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没能第一时间建立无脊椎动物胚胎研究团队。上世纪80年代初,学位制度得到恢复,但无脊椎动物胚胎学没有申请到博士点,这些都制约着无脊椎动物胚胎学学科的发展。

但是,李嘉泳并未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

1953年,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童第周提出,“我们现在应当培养无脊椎动物胚胎学人才以应需要”,并将此任务交给李嘉泳。无脊椎动物胚胎学是指以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胚胎学分支学科,包括卵子的成熟、受精、卵裂、早期发育、幼虫类型等。

因着童第周的这句话,李嘉泳努力培养中国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科人才,完成历史性传承重任,并开启了中国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那时,国内外都找不到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的课程和教材,就连与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相关的资料都少得可怜,李嘉泳面临着初创课程和教材的双重困难。

没有教材,李嘉泳就查文献、找材料;没有素材,李嘉泳就做实验、写讲义。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李嘉泳在各个时期撰写的无脊椎动物胚胎学讲义总计86种,共3000多页,而且这些讲义上不同颜色的更改笔迹清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纸质资料开始泛黄,却弥足珍贵。毫无疑问,这是研究无脊椎动物胚胎学学科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在开设课程的时候,李嘉泳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与脊椎动物相比,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不是很有规律,一种动物一个样,这种多样性给课程内容的归类设置增加了难度。二是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复杂,对学生来说课程内容较难理解。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李嘉泳一方面在课堂上强调无脊椎动物发育的多样性,并反复讲解每一个复杂知识点,直到学生真正弄懂;另一方面,为了方便学生复习,李嘉泳和学生约好,一上完课,就去刻钢板、翻印讲义。

就这样,李嘉泳在面对学术、科研、教育等多方面困难时,瞄准目标、坚持不懈,开创了无脊椎动物胚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开拓了中国海洋生物系。

伯乐识得千里马,善待良才终得报

童第周的赏识和提拔,给李嘉泳的学术以及人生道路带来了重要转折。

童第周选助手的标准极高,他认为胚胎学“必须手把手培养”,而他又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新人。本着对胚胎学人才培养的负责,童第周对李嘉泳进行了观察视力和绘图功底两方面的测试。

为了测试李嘉泳的视力,童第周带李嘉泳到南京玄武湖观察钟山上的林木和建筑;在测试绘图功底时,李嘉泳绘制出“花蝶图”,惟妙惟肖的图反映出扎实的绘图功底。就这样,经过反复考察,童第周最终将李嘉泳收入门下。

在童第周的指导下开展的硬骨鱼卵子发育能力研究,让李嘉泳的科研能力突飞猛进。

在筹建山东大学(以下简称山大)生物系的过程中,童第周将李嘉泳视为左右手。童第周表示,1946年山大复校之时,当时的校长赵太侔将自己视为左右手,关于院系设置、聘请教授等事宜都会和自己商量。他做的是同样的事,即师德师风在一次次有难度又具开创性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

上世纪50年代初,童第周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本来选址在栈桥附近,但李嘉泳建言,栈桥附近共有7条废水沟入海,不宜建所,被童第周采纳。

在筹建山大生物系的过程中,童第周将几项重要工作交给李嘉泳,如回收和购买显微镜、负责生物标本站的工作等。

为了收集显微镜,李嘉泳做足了功课。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他从追回山大在外寄放的显微镜及购买旧货市场的二手显微镜两条渠道下功夫。为此,他专程赴南京拜访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收回了由该校为山大保管的几十架显微镜;接着到青岛的旧货市场购买了数架外国人转让的旧显微镜,终于集齐了科研和教学所用的基础设备。

在负责山大生物标本站工作的过程中,李嘉泳尽职尽责,与标本站的同志一起制作各种复杂的动物标本。但凡熟悉李嘉泳的人都说,李嘉泳先生的手很巧。李嘉泳的档案里有这样的评语:“与标本站同志一起,制作了超国际水平的绿海葵和蛀头虫标本。”

对此,李嘉泳很谦逊:“是世界水平,也有先进性,但不能说得太过了。”他进一步解释:“柱头虫的结构,和童师研究的文昌鱼、海鞘一样,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其幼虫、胚胎发育很有典型性,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在胶州湾的很多海滩潮间带都有生长,尤以薛家岛和黄岛最密集。这种虫子有两三根筷子长,身体分泌黏液,大概是为了利于钻沙。因为它在泥沙里跑得很快,很难采集,挖的过程中不是跑了就是断了,所以外国的柱头虫标本从来没有完整的,总是缺一块。后来我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和采集工人一起想出了办法:预备好水,看见柱头虫出来就浇水,边浇边采,就采到完整的柱头虫了。”

事实上,上世纪50年代,国内各大中学的科研、教学所用生物标本,主要来自山大生物标本站。毫无疑问,李嘉泳制作的标本,不仅为山大生物系的标本室,还为国内各大中学的科研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原标题:李嘉泳:一心“耕海”,一生育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