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的“全球绿色转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合作机遇”圆桌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
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新能源产品出口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合计贡献减排量超过2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我国的贡献超过50%。目前,我国的光伏、风电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提供了高质量的绿色产品。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面临的几大挑战:一是2023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气候变化,而且是紧迫的气候危机;二是与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逐年递增,2023年创新高;三是受地缘政治冲突和市场波动影响,2022年化石能源价格创新高。这些趋势表明,全球迫切需要通过合作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以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安琪说。
应对上述挑战,新能源汽车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含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渗透率从5.4%一路攀升至31.6%,预计2024年将接近40%。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超过全球总量一半。
“预计未来实现碳中和后,我国乘用车领域电动汽车的占比会达到90%以上。在消费端,电力系统低碳化要与消费端的电气化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全系统低碳转型的目标。新能源汽车持续引领交通电气化的迅猛势头,推动了交通低碳转型的步伐。”安琪说。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占比接近50%,为电力系统消纳可再生能源提供了灵活性资源。2023年,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的新增装机规模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我国新能源产品带动全球新能源成本下降。安琪说,“2023年国内光伏组件价格相比2010年下降超过90%。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我国产品。”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方案将于7月4日起实施。欧盟委员会表示,对抽样的三家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反补贴税;对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平均加征21%的反补贴税;未配合调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将被加征38.1%的反补贴税。加拿大也将从7月2日开始,启动为期30天的公众咨询期,讨论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一系列拟议措施。
“指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是毫无根据的。征收反补贴税等做法罔顾事实,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黄汉权说。
黄汉权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各自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并通过“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共享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这不仅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也增进了各国人民福祉,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全球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
“倾销是指把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国外出口的做法。但是我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不存在低价倾销。”黄汉权说,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性价比高,比较优势明显,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价格低于当地同类车型,但是仍高于国内的销售价格。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介绍说,我国本土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德国、欧洲的售价约是国内价格的2倍,但仍然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而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一些大型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100%。如此高的产能利用率,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指责不攻自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瑞庭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也在2022年底已经到期退出了。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空间看,也不存在产能过剩的可能。
“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约3倍,是我国销量的约5倍。这么大的需求空间,何来产能过剩之说?”金瑞庭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6.07%。“这个数据说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依然偏低,也说明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能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说。(记者余蕊 李唐宁)
原标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专家:毫无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