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进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领域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编制、技术预测和需求凝练环节,就广泛邀请创新平台参与。自然资源部党组出台多份文件,赋予平台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依托单位给予平台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多年来,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积极作为、努力攻关,涌现出一批亮点成果和优秀人才,助力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了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等25家优秀科创平台榜上有名。这25家优秀科创平台的建设,是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事业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缩影。平台汇聚了创新资源要素,培育着科技创新沃土,为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孕育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力量。
锻造“利器”引领找矿突破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能源资源安全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当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如火如荼开展,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不断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供给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找矿突破。
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建设。该中心完成了“胶东辽上式黄铁矿碳酸岩脉型金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突破”项目,面向金矿矿产资源紧缺重大需求,建立成矿模式和模型,指导西涝口金矿勘查工作,于2023年3月提交近50吨的金金属量,是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又一重大找矿突破。成果在该地区得到充分应用,找矿效果显著。
2023年,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的唐菊兴研究员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克炎研究员获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23年,该实验室谢桂青研究员团队实施的“长江中下游及邻区钨金铜铁多金属成矿系统矿床模型与找矿突破”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利用该项目的矿床模型和找矿技术,共圈定找矿靶区26个,经探矿工程验证探明了5个大型和5个中型矿床,实现了长江中下游及邻区覆盖区和深边部的隐伏矿找矿重大突破。
自然资源部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围绕新一轮找矿突破的重大需求,聚焦航空物探技术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实用化等难题,开展了以“无人机航空重磁为主、航空电磁快速跟进”的无人机航空物探测量技术装备研发工作。研制出无人机航磁、地空电磁、无人机固定翼航空重磁等测量技术装备,研发出无人机航磁、航重等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基本构建了轻小型无人机航磁、远程固定翼无人机和中型无人直升机的航空重磁勘查技术体系,已成为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的“空中利器”。
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参与完成的“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找矿技术再创新及其突出应用效果”项目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紧紧围绕深部找矿关键理论技术问题,以创新地质勘查理论认识、攻克深部和隐伏区找矿方法、实现找矿突破为目标,丰富了胶东深部找矿理论基础,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成矿预测技术体系并研发了深部找矿技术装备,指导探获大型—超大型金矿6处、中型金矿1处,新增金资源量1544吨。
贡献“锦囊”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围绕主责主业,一些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土地管理等贡献“锦囊妙计”。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方法研究与应用”成果,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的理论方法需求,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区域—要素”统筹理论,强调两种传导管控机制之间的耦合在我国国土空间治理中的重要性,解析了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提出国土用途管制与空间规划体系的融合方案,为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细化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度、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参考。
自然资源部空间发展与城市设计技术创新中心完成的“面向‘雄安质量’的规划标准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面向国家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需求,在国家要求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的背景下,突破其规划标准化的关键技术,构建起“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新技术方法体系,创建了“用地复合兼容与二次定义”“基准容积率”“基准高度”“风景游憩绿地”“创新产业生态圈”“居民服务综合体”等规划标准化概念、指标与算法。成果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得到应用,是雄安新区各类型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直接依据。同时,该成果在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及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的规划设计领域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完成的“国土空间生态多要素协同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面向生态保护修复、粮食安全、盐碱地改良、生态系统碳汇等重大需求,突破了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矿山开采影响区多种自然和社会资源统筹开发利用、典型耕地镉污染生态地球化学修复、耐盐碱植物+微生物修复盐碱地改良、大湖流域典型湿地资源固碳增汇潜力提升5项关键技术,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指南。
自然资源部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三维地籍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面向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和管理重大需求,拓展现代地籍“宗地”的内涵,提出三维产权体的概念和兼容二三维地籍的统一数据模型,实现了三维土地权利的有效表达和管理,为二三维地籍集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施逻辑机制,同时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土地、房产、矿产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框架。该项目是国际上最早进入实际应用的三维地籍研究成果,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全面进入三维地籍时代做好了技术准备,积累了工程经验。
攻克难题支撑向海图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自然资源部积极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一些科技创新平台探索海洋科学前沿、攻克技术难题,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提供科技支撑。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了“中国海复杂地理实体划定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成果,面向海底地理实体划定与命名重大国家需求,突破了海底地形高分辨率探测与处理、多源水深融合与高精度建模和复杂海底地理实体识别与划定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海底地理实体探测与识别的技术理论体系与能力,实现了近30年来中国海全海域的海洋地质多专业基础图件更新换代。目前,该成果得到广泛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然资源部海洋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海洋信息化整合集成重大需求,以“突破关键技术、整合时空数据、构建系统平台、提供信息应用、支撑监管决策”为目标,建设了国家海洋综合监管平台,统一数据资源体系、统一接口标准、统一基础平台、统一服务门户,建成了海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构建了一体化海洋数字孪生支撑平台,研发了全空间多要素海洋环境虚拟仿真模型,面向典型场景开展海洋时空大数据挖掘分析与综合监管应用,打造国家—地方海洋综合监管数据联动、业务协同格局,形成跨层级、跨地区、跨业务协同能力,全面提升了我国海洋信息化水平。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智能声学实时监测系统”成果,面向自然资源海洋珍稀动物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重大需求,突破了动物发声智能识别技术和水声信号低噪声采集技术,成功研制出海洋哺乳动物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构建了智能声学实时监测平台,实现了多目标、实时、长期、连续监测,开辟了我国海洋哺乳动物监测、调查、研究新模式。成果应用于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助力保护区管理中心实时监测保护区海域内中华白海豚、儒艮和印太江豚的时空变化。
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极地冰雪与海洋过程及其气候效应”成果,面向南极冰盖不稳定性以及南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等极地气候变化科学认知需求,突破了自然积雪人工密实化等科学技术难题,发展了基于航空冰雷达和卫星遥感影像自动快速识别冰盖/冰架表面融水、冰盖底部冰下融水的技术,构建了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冰下地形观测数据集,构建了全新的冰盖底部冰下湖无监督变分深度学习模型,基于最新航空冰雷达和卫星遥感观测结果,优化了现有南极冰盖冰通量评估算法等。
夯实根基赋能空间“数治”
在数字化时代,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从数字化建设、时空基准构建、遥感监测技术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夯实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的根基。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完成的“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体系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面向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国家战略需求,突破了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构建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主要任务和路线方法,为自然资源数字化转型提供标准支撑和技术指导。
自然资源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实施的“地球时空基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从全球统一时空观的视角研究变化地球系统中的时空基准建立与维持,构建高精度地球时空基准,是地球科学部“三深一系统”战略规划的重要研究内容。该项目瞄准国际科学前沿,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抢占地球时空基准建设的国际制高点,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
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深空探测重大需求,重点开展高分辨率光照地形数据产品、科学探测选址方法、着陆避障遥感探测技术等研究,研制了1.5米分辨率月球极区地形和光照产品,服务我国嫦娥七号、八号月球极区探测和月球科研站选址等。该实验室还突破了全球卫星遥感影像广义控制区域网平差技术,构建了全球高精度激光高程控制点数据集,用于研制全球陆域2米正射影像,服务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突破了空天地运动体高动态高精度高速视频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深空探测、国防军事、土木交通等领域。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针对自然资源高精度、高频次、高时效监测监管需求,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面突破海量数据在线处理、信息智能解译和服务高效流转等关键技术,系统解决超大体量监测生产线调度与控制、复杂特征要素变化检测等核心技术问题,创建了自然资源卫星国土资源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和业务化运行系统,促进了自然资源监测监管能力的跃升。
原标题: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自然资源部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平台亮点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