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梅雨

芒种刚过,青梅挂满枝头,一场大雨开启了家乡的梅雨天气。

在有着“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你若奔忙在路上,透过车窗凝望湖光山色,会感觉满眼湿漉漉的,仿佛握紧拳头,手心都会攥出水滴。

家乡鄂东是个北倚大别山、南跨长江的多雨之地,出门习惯抬头看看天气。

黎明时分,不知怎地,空中云层很低,四周一片静寂。突然,一道电光划破长空,一声闷雷炸响天际。紧跟着,成串的雷声似游龙一路狂奔,从东响到西。电闪雷鸣后,大雨哗啦啦瓢泼而下,天上人间风雨交加。街道上的屋檐下,到处挂满雨帘。暴雨落到地面,砸起水泡,溅出水花。江边平原上的十里荷塘,雨水落在密匝匝的荷叶上,形成晶莹的水珠,在叶面滚动,又滑落到湖塘里,无影无踪了。

好大的雨!好大的风!那些地面上的残叶,被大风卷到空中。那些茁壮成长的小树,春天带给它满头的枝叶,这会儿倒成了风的抓手。可怜的小树,被大风使劲地拖拽,直不起身来。几棵已可怀抱的大树,被狂风连根拔起,歪倒在地。为避风雨,街上已经少有行人。只见风裹挟着雨,形成雨雾水流,在街巷游走。

连续几天降雨,大人们突然闲下来了。有人提议“读书”,这一下热闹了。昏暗的灯光下,谁家大人翻开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页面早已泛黄的《新国文》,端坐着诵读起来:“人之一生,犹一岁之四时乎……”大人读,旁边站着的孩子也跟着读。

从别的人家传来的也是琅琅的读书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仅用22个字,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八百里洞庭的浩瀚容量和磅礴气势。而“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是从雨势上告诉读者,那时的洞庭湖也一样飘洒着绵绵梅雨。

在家乡,天晴时外出劳动,天下雨就回家读书。这正是我们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晴耕雨读”。当然,连绵的阴雨天,也不是人人都在读书。乡里乡亲聚到一处,一边忙着手头的活计,一边聊着各自关心的话题。年轻少妇聊的最多的,当然是成长中的孩子。

雨小了,天渐渐放晴。因为雨的洗涤,外面空气清新、环境洁净。谁家孩子早等着这个时刻了,你看他身穿小雨衣,手拿小锄头、小铲子,趁大人不注意,跑出门外,呼朋引伴一起玩。他们很快找到积水的地方,不教自会地开始了“大禹治水”的游戏。一双双小手忙着开沟放水,看到积水在欢快地流动,小家伙们乐在其中。

一会儿,他们又转移战场,迅速来到自家后山上。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奇不已。哎,昨天还在这里玩沙子,明明这斜坡地光溜溜的,可大雨过后,沙丘像变魔术似的,突然长满了地皮菇。他们吃过这地皮菇,鲜脆好吃。小伙伴们商量着一起采集,然后码堆儿平分,再带回家去。

栀子花喜雨,也赶趟开了,花朵洁白亮眼、新鲜欲滴。养花人大方,懂得分享。花开的日子,他们每天将盛开的花朵采下,放入小竹篮中,再让孩子分送给左邻右舍。邻家女子拿到栀子花,顺手戴在头上,花儿散发出缕缕清香,戴花的人也立马变得鲜亮。

梅雨季节,长江中游平原有时一片汪洋,稻田里的秧苗尖儿像落水似的在水面摇晃。但不碍事,农谚说“麦秀风摇,稻秀雨浇”,秧苗拔节时需要大量的雨水。名为水稻,只有“喝饱”了水,稻子才会如你所愿长高。

滴滴答答下了一个月的梅雨终于停了。阳光暴晒,盛夏到来。江边平原水稻青青、荷叶田田,到处莺歌燕舞。

是家家户户晒被子的时候了。

原标题:家乡的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