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会馆位于衢州市柯城区,年代为清。
徽州会馆由在衢安徽商人捐资筹建而成。会馆保存完整,体量大,用材粗大,牛腿、雀替等雕刻精美,有较高的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1993年,徽州会馆被列为衢州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现为衢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地点。
徽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在近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整个中国商人的翘楚与标志。明清时期,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城市里,都建有徽州会馆,这些会馆为徽商聚会、商议大事场所。民国《衢县志》认为,旧时衢州多为徽商货殖之地。
衢州徽州会馆位于府山街道县学街78号,会馆座北朝南,原址占地约629平方米,为三进两天井结构,硬山顶。在衢安徽商人捐资筹建徽州会馆的初衷,不仅为经商地的徽州坐商与途经衢州的徽州行商服务,还为外出的徽州人——如赶考的读书人提供食宿、给予资助。可以说会馆是身在异乡的徽商们感情的凝聚站,徽州人在此能找到家的感觉。
然而,岁月如水,流年日深,曾经迎送往来的徽州会馆也随着时代变迁日渐凋敝,纷繁景象似乎一去不返。直到衢州市文联的进驻,才令徽州会馆重现生机。
徽州会馆的正门墙面印记斑驳,厚重的朱漆大门旁,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上 书-“衢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朴至极。一街之隔是热闹的影院、餐厅。人来人往的喧哗愈发衬托出徽州会馆的静默与沧桑,衢州市文联也有了“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步入大门,入目的青砖黛瓦、朱窗绿意,让来客的心瞬息平静,外界的喧闹已然被隔绝。仰头可见层层叠加的圆顶,圆顶之下的四方空间本搭建着一方戏台,穿堂而过,耳畔恍若重现了昔日咿咿呀呀的徽戏。
主大厅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状似鱼尾的吻兽大抵有着“避火”之意。屋脊上,正面是排布均匀的“国泰民安”四字,若绕到大厅背面,则是“风调雨顺”四字。不仔细辨认,徽商的这份祈愿便会隐匿在森森的瓦色中。
主大厅悬有匾额,上 书-“文萃厅”,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克先生的笔法遒劲,鸾回凤舞。曾被徽商用于商讨大事之所,如今成为了衢州文艺家相聚交流之地,摄影、书法、绘画……众多展览在弥漫古意的大厅中举办。文萃厅确实不负其名,萃聚文人。
穿过大厅旁的小门,院落间的通道,因两侧倚墙摆放的石墩、石窗显得幽深。连日雨水,细细青苔攀上石隙,漫入青灰地砖,趁着微风拂过竹叶的窸窣声,轻浅叙述徽商历经的雨雪风霜。
在廊间穿梭后,定会撞进一座古韵盎然的小院。这座2008年才完成修葺的院落,原为徽州会馆主建筑的附属建筑。门楣上,古朴稚拙的“锦园”二字拓印了老先生赖少其的原迹。院落中原有三棵女贞树,其中的一棵被去年的一场雷电击得拦腰折断。然而,身折根存,这几年,断口重新抽出繁茂的枝桠,生意盎然。或许过不了几年,“三宝树”之说又将再展风华。
与文萃厅的聚众交流不同,锦园是内敛的,其中收纳着最具衢州特色的文化产品。黄蜡石、银白瓷、江山和睦彩陶等陆陆续续驻进院落。静谧闲适的锦园成为衢州对外进行艺术交流的窗口,吸引着各界艺术爱好者来此汲取文化养分。修旧如旧,徽州会馆的总体结构始终未变。衢州市文联以新的方式将古城文化注入其中,滋养出一方灵犀之地。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