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普|蓝色碳汇助力实现碳中和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报告称,得益于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等技术的快速推进,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低于2022年。

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观念近年来深入人心,绿碳和蓝碳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实除了这两者,还有褐碳、黑碳,甚至黄碳。这些都是什么?我们来一探究竟。

黑碳是指燃烧不纯的物质所产生的烟灰、粉尘等颗粒,因为呈黑色往往被称为黑碳。它们可在大气中停留数天或数周,而二氧化碳则会在大气中停留约100年。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我们称为褐碳,因为所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而得名。化石燃料、生物燃料、林木燃烧形成的褐碳和黑碳,是造成全球升温的最主要原因,成为导致大气污染、全球变暖的头号角色。

黄碳,是土壤里的碳,拥有与土壤一样的颜色。土壤也是储存二氧化碳的天然仓库。绿碳中树木生长的地方以及蓝碳中的湿地和底泥,也都是土壤。由于没有足够的研究方法,尤其肥料、地力改善等方法,导致黄碳不好计算,无法表明碳权。科学家正在研究通过植物、菌根真菌从大气中吸收、转化、存储二氧化碳的方法。

绿碳,也就是森林碳汇。地球最能储存二氧化碳的天然仓库就是森林,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可以每4公斤的二氧化碳转化为1公斤的木材来固碳。一棵树木有生之年大概可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测量绿色碳汇的方法较为成熟,方法也较为方便。

相对于陆地上的绿碳,在广袤的海洋中,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则被称为蓝碳。蓝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

蓝碳主要固定在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这些能够固碳、储碳的滨海生态系统称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具有极高的固碳效率。

红树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1%,固碳量却占全球总固碳量的5%,它的植被和沉积物的固碳量,大约是热带雨林的3至4倍。红树林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自然干扰,但极易受到城市发展、水产养殖、采矿,以及贝类、甲壳类动物、木材的过度开发等活动的影响。

海草是唯一可以生活在水下的开花植物,能够吸收空气和海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海草床的全球分布面积,大概占海域面积不足0.2%,固碳量可达海洋固碳量的10%以上。

盐沼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其中大部分初级生产表现在地下的泥炭地生物量中。在有些地区,这种地下生物量可以形成深达8米的泥炭层。盐沼在全球范围内覆盖约40万平方公里,沿海的盐沼为植物、鸟和鱼类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保护了沿海栖息地免受风暴潮和洪水的侵袭。

从碳中和角度来看,世界各国必将重新审视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蓝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肯定地说,增加蓝色碳汇、开发蓝色能源是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将会催生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引发海洋系统科学与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

(作者系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原标题:每日科普|蓝色碳汇助力实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