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特色旅游扶贫

摘要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不仅是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胜地核心区,也是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县。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说:“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可以发展旅游、康养和其他生态型产业。你们巴马是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很多,这些都是发展生态产业很好的条件。”巴马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牢固树立“越是贫困地区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越是贫困地区越要走开放发展之路”的理念,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坚持把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全域旅游,成功实现了“旅游做加法,贫困做减法”。截至2019年年底,巴马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贫困发生率降至1.24%,整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挑战与问题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县域面积197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103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总人口30.5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2%,其中瑶族人口占17.46%。这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新时期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50个贫困村,14573户贫困户,64710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5.5%,属深度贫困县。

然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积累,也造就了巴马县特殊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原始森林、天坑群、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赐福湖等自然旅游资源;西山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韦拔群牺牲地旧址教育基地、“龙田精神”发源地燕洞镇龙田村等红色旅游资源;仁寿源、长寿岛、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实景演艺等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是巴马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助力减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措施

1.规划带动项目,打造“硬件过硬”的旅游营商环境。委托专业团队编制《巴马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巴马饮用水产业规划》,绘制巴马县域空间信息与旅游资源“一张蓝图”。河池至百色、贺州至巴马等多条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或启动建设,城际高铁、民用机场建设纳入布局规划,区域内公共交通、给排水、污垃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端星级酒店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营商环境日臻完善。

2.发挥“旅游+”作用,打造“信用为本”的旅游人文环境。“旅游+养生”,建成了赐福湖君澜度假酒店、世纪养生园、百魔洞养生度假区等一批精品酒店和度假场所;“旅游+农业”,培育了那澜湾、华昱三生农场、德农万川等一批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业态;“旅游+文化”,以瑶族文化为基础,推出民族文化探索、体验游项目,建成了巴优瑶寨、文钱射弩文化展示馆等;“旅游+体育”,举办了巴马国际马拉松赛、男子篮球赛、“7+1”足球联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在推动“旅游+”融合发展的同时,巴马还致力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经济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优秀自信的文化生态、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通过打造“五位一体”信用体系,将诚信建设融入旅游管理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促进文旅业规范发展,树立巴马旅游的行业口碑。

3.整治结合修复,打造“美丽家园”的旅游生态环境。通过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加强石漠化生态治理、河域综合整治和土壤修复,实施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项目,以及强化城乡综合整治,创设民族特色街区,提高乡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让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完美融合,探索“生态与发展互动共赢”路径,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成效

1.旅游软硬件条件不断优化。县与县之间,县城与山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巴马的公共交通日趋便利,枢纽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2.巴马的品牌影响逐步提升。随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和巴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连续成功举办,进一步丰富了巴马旅游元素,增强了“世界长寿之乡”的品牌号召力。

3.康养旅游助力扶贫发展格局日益显现。通过“旅游+大健康”,旅游减贫的“造血功能”得到充分印证,当地旅游企业以高端酒店、自然奇观、实景演出、特色美食、文博游览、民俗体验、乡村野趣、非遗工艺、养生民宿等多种经营方式,拉动大量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贫困山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经验与启示

1.坚持富民增收的宗旨。坚持把“富民增收”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联动效应,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努力为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2.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文化、体育、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通过部门联合、产业融合为旅游发展创造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3.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生态资源是巴马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生态线就是巴马的生命线。巴马旅游需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是巴马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治山理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是巴马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

4.坚持多元共建的模式。巴马旅游扶贫模式主要包括:(1)景区开发带动辐射模式,累计带动3.68万农民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2)旅游项目投资拉动模式,引导贫困地区农民采取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分红、门票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带动4个乡镇48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2168人;(3)当地成功人士引领模式,通过当地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形成“旅游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就业、分红等方式助力精准脱贫;(4)村集体自主开发模式,成立以发展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有5个重点旅游扶贫村注册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通过种植食用菌、五谷杂粮、动物养殖等项目,实现旅游生产脱贫。

下一步计划

继续重视发挥好旅游减贫、旅游致富的独特作用,巴马旅游将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面启动“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定位营销,以国际知名的康养旅游胜地为目标指向,加快推动由单一景区景点的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概念的新时代康养旅游转变,增强旅游减贫的循环“造血”功能,为精准扶贫注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引领“广西的巴马”“中国的巴马”向“世界的巴马”嬗变。

【案例1】

那桃乡平林村旅游扶贫案例

那桃乡平林村位于巴马县东南部,距县城8公里,与巴马镇和大化县相毗邻。全村下辖18个自然屯,37个村民小组,1088户,总人口4944人,聚居壮、汉两种民族。平林村是巴马长寿文化发祥地之一,交通便利,生态景观优美,是巴马县城近郊理想的乡村田园度假养生胜地,也是巴马县“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发的旅游脱贫贫困村。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平林村入选其中,未来5年将得到中国农业银行提供的专项金融支持。

仁寿乡舍乡村旅游区位于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现有居民62户260人。旅游区以光绪皇帝御赐寿匾“惟仁者寿”给当地126岁寿民邓诚才为题材,融巴马的饮食、民俗、养生文化于一体,成为巴马乡村旅游的亮点。旅游区在2013年被评为河池市十佳旅游景点,2013年成为河池旅游开发扶贫示范点,2018年被评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敢烟屯的邓永康荣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

1.编制旅游规划,科学引领发展旅游业。在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的智力帮扶下,平林村编制了《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敢烟乡村旅游详细规划》,依此指导村民科学高效地发展旅游业,也为后期招商引资和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奠定了基础。

2.创新旅游扶贫投入机制。一是整合区、市、县三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农家旅馆。二是除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全额贴息贷款外,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发展乡村旅游业风险担保基金,鼓励贫困村旅游开发经营户开展小额融资。

3.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屯内道路、旅游厕所、路灯等的建设,同时完成村容村貌改造、供水供电、排洪排污等建设,并将农村用电地埋式,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4.全力推动重大旅游项目。引进广西旅游投资集团在平林村建设赐福湖度假小镇项目,该项目已列为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等形式实现脱贫。

5.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平林村选定富硒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黑木耳食用菌种植基地、黑猪养殖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和敢烟农家乐改造六个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合作社3个,鼓励贫困户利用扶贫贷款或自有资金入股,探索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每户每年可按股金获8%以上的分红收益,每户每年可增收0.3万元;提供50个就业岗位,吸纳85名贫困群众就业,通过就业每人每年增收1.1万元。

6.以知名乡村旅游区带村。平林村仁寿文化源景区是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2018年仁寿乡舍被评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惟仁者寿”匾牌就出自平林村敢烟屯,其仁寿山庄的经营者邓永康是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获评者。平林村已形成“景区+能人+农户”旅游扶贫模式,2011年以来吸纳42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8人。2016年以来仁寿山庄发动20户农户开办农家旅馆,新增客房111间、床位204张,农户通过经营农家旅馆每年增收0.6万元,带动10户贫困群众脱贫。

2010年以来,敢烟屯利用全县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该屯党员经济能人邓永康带领群众深挖“惟仁者寿”长寿文化资源,精心打造融仁寿源景区,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2016年敢烟屯成立了仁寿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组织群众开办农家旅馆20家;2018年仁寿乡舍旅游区接待游客39.84万人次。仁寿乡舍旅游区的发展不仅使敢烟屯的群众受益还带动了周边自然村的发展,带动85户326人脱贫。

【案例2】

寿乡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旅游扶贫案例

广西巴马寿乡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立足巴马旅游资源开发的多元化经营股份制旅游企业。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巴马乃至河池市最具规模的旅游企业,经营四星级酒店2家、旅游度假酒店1家,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同时还经营旅行社、大型实景表演、生态农业、旅游特产等多个业务板块。

公司逐步开发了甲篆镇坡月村的百魔洞景区、烈屯的百鸟岩景区、盘阳河漂流景区、那社乡的水晶宫景区、巴马镇的长寿岛景区,并通过酒店、旅行社、三生农场、旅游购物中心的建设,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探索形成了“双讲双带动”的旅游减贫新模式,即讲好长寿故事、讲好养生文化、景区带动村、产业带动户。

1.讲好巴马故事。巴马与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巴旺、新疆和田并称为世界长寿之乡,长寿老人的比例为每十万人有30.6人,有记录的最高龄者达142岁。神奇的巴马有五大长寿因素,优质的地下水、地磁、土壤、远红外线、负氧离子,所以要把巴马的长寿故事讲好,成为宣传的核心内容。

2.讲好养生文化。巴马有美好的生态环境,巴马人有健康乐观的心态环境,每年长期居住在巴马的“候鸟人”达13万人以上。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巴马县境内虽然有大量湖北籍游客以及湖北返乡人员,但在县委政府努力下全县实现新冠“0确诊”“0疑似”“0报告”,“健康巴马”名不虚传。

3.坚持景区带动村子发展。百魔洞景区带动坡月村,百鸟岩景区带动甲篆村,水晶宫景区带动那坝村,盘阳河漂流景区带动甘水村。吸收村集体资金入股企业,年均保底8%固定分红,每年给村集体分红达120多万元。景区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成的商铺,全部无偿提供给当地村民销售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商铺每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4.产业带动户。帮助景区周边村屯成立村集体产业发展理事会,帮助村集体产业定位,坚持“一村一品”。百魔洞景区的坡月村主推“民宿”,水晶宫景区的大洛村主推“土特产品”,百鸟岩景区的甲篆村主推“农家乐”,长寿岛景区主推“手工艺品”。目前,产业带动的村已实现平均65%以上的参与户发展了相关产业,产业带户效果显著,每户年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寿乡旅游股份公司“双讲双带动”旅游减贫模式,辐射带动了周边12个贫困村,有8个村以乡村旅游为主业,覆盖贫困人口2162户、6346人。公司直接安排就业700人,景区的售票员、导游等人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现有演职人员150人,大多兼职,白天劳作晚上演出,由公司支付演出费用,2014年至今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