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有多位人大代表关注到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的问题,其中针对网络暴力现象,有代表建议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以便从法律层面明确网络暴力的范畴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给广大网民带来更多的表达渠道。然而,许多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却悄然滋生。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显示,大约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曾遭受过网络暴力。从冷嘲热讽到跟风起哄、强带节奏,从辱骂攻击到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网络暴力不仅给被网暴者带来精神压力、造成心灵创伤,而且污染网络空间、荼毒社会风气,甚至酿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对网络暴力露头就打。
网络空间是广大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是绝对的“自由王国”,更不是法外之地。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工作,有关部门持续发力,坚持依法治理网络暴力。2022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指导性案例,其中涉及多起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侮辱他人的案件;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这不仅对网暴者形成了有力震慑、敲响了警钟,也避免了更多侵权和违法犯罪行为,有力维护了被网暴者的合法权益,更亮明了有关部门的坚决态度:谁躲在屏幕背后“恶语伤人”,谁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应该看到,在有关部门的高压整治态势之下,网络暴力的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虚拟性特征,溯源较为困难,使得一些人肆无忌惮地批评甚至辱骂他人,并且部分平台在处理快速聚集的网络暴力时,难以兼顾“快速”与“精准”,使得网络暴力屡禁不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网络暴力呈现出组织化、利益化、规模化的新特点,一些不法分子把网络暴力当成“生意”,有人负责寻找目标,有人负责制作带有攻击、侮辱性的文案、表情包等,有人负责推送、协调、控评,俨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这些都在时刻提醒我们,消除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营造清朗、健康、理性的网络空间任重而道远。
有鉴于此,治理网络暴力更应该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系统思维,不仅要在法治轨道上加强制度建设,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既要进一步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大信息审核力度,让网络暴力无所遁形;又要持续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网络暴力当事人实时保护机制,上线“一键防护”等应急保护措施,及时过滤网络暴力内容;还要增强网民法治素养,倡导文明上网。此外,应不断完善监测识别、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进一步压缩网络暴力活动空间,坚决斩断网络暴力利益链条,从而持续巩固治理成效,运用法治方式让网络空间更加天朗气清,更好保护广大网民合法权益。
原标题:法治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