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鉴赏|宋诗《岁晚三首》

岁晚三首

[宋]苏轼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哪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赏析: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岁末,远离家乡的苏轼在辞旧迎新之际,十分怀念故乡眉山的风土人情,一股浓浓的乡愁牵动着他的情怀,写出了《岁晚三首》这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各自成章,却又围绕着乡思、乡情这个主题,如一条江上的三股细流,一棵树上的三朵小花,彼此呼应,交相辉映。

《馈岁》是写年终岁尾亲友们互相馈赠礼物的情景。“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当农作物都收获完毕,人们为筹备年终馈赠便忙碌起来。丰收的喜悦使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货物。条件不同,贫富不同,人们赠物的情况也大不一样。有人盘子里摆着巨大的鲤鱼,有人打开笼子卧着一对白兔。富人们奢侈浪费,彩色的丝绸光艳照人。穷人们却只能拿出自己舂的、磨的粮食,做成饼儿、糕儿,作为馈岁的小礼物。在外居官,这里没有亲人,过佳节本应随着故乡的风俗,但却无人与自己应和。

《别岁》写人们酒食相邀,辞旧迎新的情景。“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行哪可追!”故人远适千里,临行时仍恋恋不舍;人走了还可以回来,岁月流逝又怎能追寻!岁月到哪里去了呢?远到天涯去了,已随着滚滚东流水,奔向浩瀚大海。东邻西舍的酒已酿熟,猪已养肥,让我们饮酒吃肉,尽一日之欢吧!以此来宽慰一年到头的辛苦和悲伤。不必嗟叹与旧岁的分手,很快又会与新岁辞别。人生就是这样的来去匆匆,留下的只是衰老而已。

《守岁》是写年夜,人们彻夜不眠,送旧迎新的情景。“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即将离去的旧岁,犹如一条奔赴沟壑的长蛇,修长的身躯大半已经隐去,谁能把它挽留住呢?即使想拉它的尾巴,再勤快又有何用?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彻夜不眠,尽情尽兴嬉闹喧哗。晨鸡啊,请不要啼唱;更鼓啊,请不要敲打!坐久了,灯花已经落下,起来看看夜空,北斗已经西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三十了吗?只怕心中的感情发生变化。努力珍惜今晚这个欢乐的年夜吧,少年人的精神是值得夸赞的。

诗人用一根红线,串起三颗珍珠,各具特色,各放异彩。《馈岁》用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揭露了世间的贫富不均,表现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忧虑和同情。《别岁》则以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写时光飞度,岁月如流,人生来去匆匆,转瞬即逝,表现一种深沉的人生思考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守岁》则以乐观旷达的笔调描绘孩子们守岁时的欢乐和喧闹,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人浓重的乡土情结构成了这三首诗的主旋律,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激扬回荡。

原标题:每日鉴赏|宋诗《岁晚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