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
古代文人最为向往的相处状态,用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足以形容。如水波缓缓流淌,平淡中蕴含着真实,不为名利、不尚虚华,同时又希望友谊能够持续不断,细水流长。
不止人与人的相交,人与地域的结交状态也可以用这般形容,诗人范成大与浙江常山的缘分便是如此,看似平常,实则耐人寻味。
在常山成长的状元汪应辰无疑是范成大结缘常山的关键人物。从相关史实中只能推测两人可能在绍兴三十二年至乾道二年这四年同在京城任职,从而相识相知成为好友。两人的深厚情分在范成大《送汪圣锡侍郎帅福唐(福州)》一诗中可见一斑:“承明才入又南州,重见旌旗照柁楼。道义平生无捷径,风波随处有虚舟……”
此后即使两人在不同地方任职,依然保持着书信往来。在交谈中,汪应辰也多次提及他对常山的深厚情感,言语中的眷恋之情令人神往,也在范成大的心中留下波澜。
常山地处浙赣皖闽四省边际,自古以来就是官商奔走、迁移往来的必经之地,由此也形成了刻满历史印迹的古道和富有深厚内涵的古道文化。常玉古道作为其中一条,是宋代往来浙赣的唯一官道。
南宋乾道八年,范成大赴桂林(今广西桂林)上任,途经常山,在日记《骖鸾录》中记载了途中见闻,关于常山虽只记载了数语:“自入常山至此,所在多乔木茂林,清溪沙白,浙西之所泛也……”却能看出当时常山的山清水秀、瑰丽风光,让人徜徉不愿离去。
隔年,范成大宿江西省玉山县玉山驿期间,留下了《常玉道中》一诗,以更详实的诗句描绘了在常玉两地所思所览、心情感悟。“常山多清溪,玉山富乔木。行色郁苍然,颇亦慰愁目。梅花隔篱见,珑璁照茅屋。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清溪潺潺、树木葱郁,难怪见此便豁然开朗、愁绪骤解。
从上文中,可以感受到诗风清新、平易浅显,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经典田园诗词凸显了范派田园诗的灵魂,不负范成大“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之名。
这类反映田园生活的诗作对常山诗坛的影响逐渐增大,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影响至深。比如常山后园(今浙江省常山县城西门)进士詹莱所作的《石崆寺》:“飞流喷沫霜雪生,触石赴壑雷霆惊。皎皎独宜秋汉月,一泓深夜浸空明。”以写真的笔触描绘了石崆寺的溪流汹涌、月光皎洁,更凸显了寺庙的幽深高远。
还有明末许志进所作的《游龙山十首之一》:“菱湖村畔尽平田,竹树蒙茸翠巘边。稻熟溪喧添水碓,家家碧玉到门前。”阡陌相交、竹林青葱、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景象便呈现在眼前。
若是有心查阅,便会发现这类描绘常山风光的诗作还有许多,情感真挚、清新飘逸、优美动人,正如范成大与常山的缘分,散发着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原标题:浙江:范成大田园诗文,伴山伴水润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