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诗词中的大江大河美得不像话

在初夏的怀抱里,长江与运河也换上了轻盈勃发的“夏装”,显得尤为迷人。

古往今来,无数迁客骚人在这个时节,在大江大河畔留下诗词歌咏。不管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还是“诗隐”孟浩然,都写下了传世的名篇。

泛舟诗海,江河的故事被无数次诉说,江河的美景被永远地定格。

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这首是李白的名作,所谓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的吴声歌曲。《唐书》里说,晋代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李白的《子夜吴歌》写的是一年四季,这首《夏歌》是其中的第二首,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李白吟咏的究竟是哪里?

开篇点题,是三百里镜湖。镜湖,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鉴湖,在浙江绍兴东南。

浙东运河是构成中国大运河的三大运河之一,其西段与鉴湖依傍,初夏时节繁花似锦。

李白的笔法极浪漫,在这里,他怀想起当年西施在若耶溪浣纱的往事。

“回舟不待月”,月亮还没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曾经评价这首诗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

江畔村庄,在杜甫的笔下是如此和谐、安闲,赏心悦目。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初夏,乡野,江水蜿蜒环绕,静谧流淌。水清见底,鱼儿戏耍,悄无声息。

浣花溪畔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

浣花溪属于岷江水系,岷江又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经过考证,在唐代,浣花溪和长江可能是通航的。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正在杭州做刺史。一次招朋友夜晚饮酒,他在楼上看到了杭州城外的景色,写下这篇即兴之作。

夏夜里,月光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他说:“能就江楼消暑否?”问大家能不能来到江楼,消消暑气。

这个江楼,其实就是望海楼。望海楼很有名,是大运河一带有名的文化地标。

当年苏东坡也写过一首《望海楼晚景五绝》:

沙河灯火照山红,

歌鼓喧呼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

角巾欹侧鬓如蓬。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沙河”,其实就是当时杭州城内的盐桥运河。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让人不禁心醉。

披散着头发的孟浩然在夏夜乘凉,打开窗户,一阵阵荷花的香气飘了进来。

据说,孟浩然所写的南亭就在涧南园,位于他的家乡襄阳郊外,离着岘山不远。

这是一个颇有江韵的地方。岘山位于长江三峡的南面,素来是欣赏美景的胜地。

孟浩然,也经常在这里和朋友们琴酒相会、吟诗作对。除了这诗,那首很有名的《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也是在这里写就的。

“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沙岸、江村、松门和山寺,江畔的种种景物,在诗人笔下都显得意蕴非凡。

初夏江村

[明]高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这也是一首很有名的诗,作者是元末明初的高启。

穿着轻便的衣服,脚穿软鞋,在江边的沙滩上漫步,有几户人家隐藏在柳树后面,不显露出来。

野鸭在江水中嬉戏,荷叶微微晃动,燕子飞过桐花,迎风拂动。

游览江南乡村,漫步江边,初夏的风光使他心中充满欢喜,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很多人不知道,高启其实就是苏州人,江南才俊,诗才了得。当初元末他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后来,他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记者王子扬)

原标题:初夏时节,诗词中的大江大河美得不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