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 千年龙凤古镇焕发新生机

暮春时节,古树掩映,叠翠流金。漫步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古镇干净整洁的石板路,历史韵味十足的老街散发出怀旧的气息。

龙凤古镇,因“涪江环绕成龙,山形蜿蜒现凤”而得名,取意中国的“龙凤呈祥”,意为吉祥、和谐。

在过往的历史中,龙凤古镇曾被称作“川中第一镇”,享有“千年龙脉地,万世佛缘乡”的美誉。近几年,随着周边游、短途游的火爆,古镇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挖掘龙凤文化 古镇旅游人气旺

4月16日,记者从遂宁市区驱车半小时便抵达龙凤古镇。古香古色的建筑、古树下的夕阳、慵懒的氛围,让人流连忘返。这些美好的元素不禁引人发问:龙凤二字,从何而来,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传,龙凤场的前身是金马场。明代时期一场大火烧光了金马场的整条街道。后来,此场修到了原址东南方向一片开阔空地,根据地形看,形似一条龙,向东看,又形似凤凰。龙头朝着北方,故修建街道像龙的场镇,取名龙凤场。

“听村上老人说,龙凤镇从前是水运、陆运的交通要道,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名贵的宋瓷,为此,我们专门打造了全国唯一一个社区博物馆——龙凤古镇博物馆,供游客参观。”龙凤镇党委委员何翠兰介绍,该博物馆呈现了龙凤古镇的历史传承,能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龙凤文化”内涵。

走进古镇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几百米外的小白塔水电站。在20世纪50年代水利条件差、农业灌溉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当地举全民之力,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建成了“龙凤水电站”。到20世纪70年代,以龙凤水电站为设计样板加以改进又建成了小白塔水电站。两座电站共用同一条引水渠,是兼顾改善旅游区环境、防洪和发电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后来,当地建成了“电力博物馆”,以传承先辈干事创业的拼搏和奉献精神。

漫步古镇,佛珠墙、戏台、游龙栈道、御风楼、锦屏桥……寻常周末,古镇每天能迎来游客3000人次左右,节假日则轻松突破5000人次。

“龙凤文化”传承着这方水土的精神气质,也寄托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如何在城乡建设中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拓展出“文化新血液”是龙凤古镇一大课题。

探索古镇新业态 释放消费新活力

近两年,周边游、短途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龙凤古镇的人气也随之水涨船高。“节假日生意好得哟!每天轻松卖酒上百斤。”得益于是古镇原住民的先天优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文老板就利用自家住宅做起了酿酒生意。

“开门就迎客,游客累了还能在我这歇歇脚。”几十年来,交朋友、做生意,得益于文老板的待客之道,老主顾、新朋友,小店的生意更加火热。

其实,在古镇做生意的原住民还有不少,餐馆、茶楼、民宿……近年来,不少当地人都借古镇的名气吃上了“旅游饭”,而这些商贩都有跟文老板同样的认识。“有赚就行,要保证游客们来到这的体验感,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玩。”在当地经营一家小餐馆的李老板说,诚信经营,让游客宾至如归,古镇的旅游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遂宁市引进了首个文化创意项目“龙凤文创园”,该项目位于龙凤老电厂办公区,占地面积约18.5亩,总投资约1.5亿元;主要建设有温泉会馆、餐饮消费、公共艺术区和特色“鸟屋”民宿等。

“这个项目是遂宁文旅产业的一个成功案例,建设时主要对老电厂破烂不堪的办公区建筑进行风貌修复,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对整体建筑进行了加固、修复,将‘旧厂’和‘艺术’完美结合,为龙凤古镇注入了文化新血液,促进了夜晚经济发展,带动了景区的人气、商气。”何翠兰介绍,项目同时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近50个就业岗位,让本地年轻人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和展现龙凤古镇的历史和文化故事,以此留住古镇的文脉,推动古镇旅游业态更加丰富。”何翠兰说。(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洪瑜)

原标题:文旅深度融合 千年龙凤古镇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