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古桥群位于濮院镇老镇区。濮院建镇于南宋,旧镇的规模与布局在宋元濮氏定居时已具雏形,明清时又加以扩展,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濮院古桥梁群现有古桥梁9座,分别为:众安桥、女儿桥、栖凤桥、大德桥、大有桥、大积桥、定泉桥、秀桐桥及王板桥。
众安桥:位于濮院镇花园街东河头,始建年代已无查考,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向跨东市河,单孔石拱桥。桥长16.9,宽2.2米,跨度6.9米。拱圈石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有望柱、栏板,东西堍各16级石阶。桥东堍原为纪念南宋爱国将领施全建有施全庙,现庙已毁,仅存亭。
女儿桥:位于濮院镇南市河,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又名“语儿桥”,古为吴越分界处,单孔石拱桥,东西向跨南市河,宋德祐中(1275-1276)濮振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督兵拒越时,溪人有生子能语者,而吴兵适胜,遂命为语儿乡,左有语儿亭。还传,勾践入吴,夫人道产女儿于亭,故称女儿亭,亭傍桥称女儿桥。今亭已废,桥尚存。桥长17.4米,宽2.8米,净跨7米,拱矢4米。东15级、西17级石阶,两侧施石栏,桥顶望柱浅雕如意头,拱圈石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沈涛《幽湖百咏》诗云:“语儿桥下女儿嫁,南北苏家尽浣纱,王谢堂前春燕去,满街桑影夕阳斜。”桥西堍上有日军侵华时修筑的壕门一道,当年就如城门一般,昼开夜关,限制百姓的行动,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之一。女儿桥见证了古镇的历史沧桑。
栖凤桥:位于濮院镇西市河,宋濮凤始建,清道光二十二年重建。东西向跨西市河,东接北横街,西抵龙湾街。三孔石梁桥,桥长19.8米,宽2.18米,跨度12.3米,东西各13级石阶。竖壁形桥柱,有望柱、栏板,桥两旁有桥楹。南侧为“彩汉璘彬人语家诸竹实,声闻节是溪流一径福桐荫”;北面“桥跨西河红枝标题栖凤古,坊联北里碧油逸呹晓-”,整座桥保存完好。
大德桥:位于濮院镇中市,俗称庙桥,跨庙桥河中段,元濮鉴始建,民国九年(1920)重建,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桥长16.4米,面宽2.65米,跨度7.5米,桥上有望柱、栏板,拱壁下部有多次仰覆荷叶莲花装饰题记,文字不辨。两堍无级阶,南接庙桥街,北接寺湾街。
大有桥:跨庙桥河西段,元濮鉴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重建,南北向三孔石梁桥,桥长16.9米,面宽2.85米,跨度11.7米,主孔跨径4.90米。竖壁形桥柱,柱上有仰覆荷叶莲花组成长方形线框,框内有阴刻题记,文字不辨。两堍各18级石阶,南接南大有街,北接北大有街。
大积桥:俗称新桥,跨庙桥河东端,元濮鉴始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陈宗重建,南北向,为单孔石梁桥,原在翔云观前直对黄家湾(今河下街当白场,1990年当白场盖满楼房,已无此名称),后移建翔云观之东港口。
定泉桥:相传桥下有泉,大旱不涸。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跨北市河,东西向,桥长17.2米,宽2.75米,跨度6.2米,矢高3.4米,上有望柱、栏板,两堍各18阶石级,单孔石拱桥。东为北廊栅,西接费家场。
秀桐桥及王板桥的确切建造年代现已无法考证,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根据这两座桥梁的施工工艺及建造用材确定其为清代桥梁。
濮院古桥群沿镇区市河分布,完整保存至今,见证了濮院的发展变迁,与濮院的建镇历史息息相关,并仍在发挥重要交通功能,是一批有着生命活力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桥名上还反映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间传说,显示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水乡文化特质。由于形制各异、保存完好,这批石桥梁具有重要人文和科技价值,对研究江南水乡的桥梁建筑技术也具有参照意义。
2011年1月,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