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倡议发布

近日,在京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与气候变化”国际培训班开幕式上,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发布《全球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倡议》,鼓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合作与共享,共绘岩溶科技创新未来蓝图。

岩溶区占全球陆地约15%的面积,水、矿产、景观等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如何确保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岩溶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该倡议希望通过开展岩溶关键带与气候变化研究、岩溶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岩溶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岩溶地质遗迹保护以及岩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实现岩溶科技创新发展,共同推进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来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学者共同签署倡议书。

本次培训班暨中国—斯洛文尼亚(中国—中东欧国家)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半月行开幕式,被列入中关村论坛主要活动,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同‘新’结”(China-CEECIn-noShare)2024年首场活动,活动主题为“共享、共进、共应对,共商、共行、共发展”,期望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岩溶区资源环境问题。

培训班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以及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海洋权益司)、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致辞,来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20个国家的40余名驻华使节及专家学者出席。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分别向外籍专家颁发聘书。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主席汪发武教授,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程海教授,分别围绕气候变化的岩溶区防灾减灾、岩溶记录与气候变化作主旨报告。来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耳其等国家岩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各自科研重点、最新成果及创新合作需求作学术报告。

此次培训班为期14天,将在北京、武汉、桂林开展培训。培训以岩溶水文地质研究、岩溶水生生态系统、岩溶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岩溶地质遗迹多样性保护为室内培训主要内容,结合水环境治理、岩溶水资源监测、岩溶地质遗迹保护等野外实习,将面向来自21个国家的58名学员系统介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岩溶科技创新工作成果。

据介绍,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持实施了“‘一带一路’重点区岩溶地质调查与编图”等多个国际地质调查项目,正在实施的全球岩溶监测站网建设、岩溶关键带对比研究在相关参与国的支持下取得积极进展,促成了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顺利获批,将通过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合作,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及其他“一带一路”典型岩溶国家之间的合作范式,共同推进全球岩溶科技创新与发展。

原标题:全球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倡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