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纪行|气象保障护航“雪鹰”

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我国的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共完成44个架次的飞行,任务重、时间紧、国际合作多。

“‘雪鹰601’执行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发起的环南极冰盖边缘的航空冰下调查国际合作南极‘环’计划,还配合保障了考察队员南极洲际往返行程,并在我国东南极考察活动中提供了人员物资运输保障及应急保障。”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固定翼飞机队队长程绪宇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为“雪鹰601”保驾护航的极地航空气象保障。

“相较于以往,‘雪鹰601’主要依靠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外考察站提供航空气象预报,现在我国已经能够自主为其提供航空气象保障。”本次的航空气象预报员姜亦飞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曾3次参加南极考察。他介绍,为做好本次航空气象保障,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提前编写了极地航空保障手册,制定了保障方案,并采用前后方配合的预报保障机制。气象保障团队根据南极现场需求,不断调整保障流程和预报产品,针对中山冰雪机场所处的东南极区域开展气候背景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关注要素,如机场和目标区域的云量、能见度、航线颠簸程度,等等。

今年也是我国首次与国际考察站开展极地航空气象保障合作。姜亦飞加强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同行交流,在国际合作过程中用心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在预报上注重与国际接轨。经过摸索和改进,我国航空气象保障团队提供的预报产品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誉。据姜亦飞介绍,今年在国际合作方面,“雪鹰601”航空气象保障团队多次与澳大利亚凯西站交换航空气象预报和观测资料,顺利保障中方人员进出南极的通勤活动;与澳大利亚莫森站、日本昭和站、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站、挪威特罗尔站等充分沟通天气信息,同时为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站提供航空气象预报保障,依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飞行方案,确保重大国际合作南极“环”计划的顺利实施;多次为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和俄罗斯进步站提供机场气象预报。

姜亦飞根据南极的特点和“雪鹰601”飞行的需求,在常规航空预报要素中增加了“表面对比度”和“垂直清晰度”两项预报,极大提高了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对南极现场天气状况的直观了解。“在南极,经常出现白化天和地吹雪,这种情况下,飞行员无法看清地面跑道和天际线,给飞机降落造成巨大风险。”姜亦飞说,有时尽管是晴天,一阵风吹来,吹起地面的积雪,地面能见度就立刻下降。“表面对比度”是指飞行员在空中观测地面的清晰程度,“垂直清晰度”是指飞行员所看见天际线的清晰程度,增加了这两项预报,飞行安全保障得到大大提高。由于之前没有相关经验,姜亦飞与经验丰富的“雪鹰601”机长不断地交流与磨合,参考机长的实际感受,提升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得到了机组的高度信任。

“有时数字模型显示天气良好,并没有气象过程,但可能从海上突然飘来一朵云,如果恰巧飘到飞行路线上,就会对飞行安全造成影响,我们最担心出现这种情况。”姜亦飞说,中山冰雪机场所在的位置“天然”存在一个地形槽,且交替受到极地高压和绕极气旋的影响,兼具海洋和陆地的气候特征,天气变化快,预报难度大。特别是云层和区域降雪的预报,是气象保障团队面临的挑战。每次执行飞行任务前,固定翼飞机队和“雪鹰601”机组都要开会研判天气形势,坚守飞行安全底线,考虑可能发生的一切状况,只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会飞行。

为“雪鹰601”做气象预报期间,姜亦飞一直在观测自动气象站获取的各项气象数据,看预报结果与现场情况是否匹配,分析总结经验,提高预报准确性。今年,中山冰雪机场附近安装了一个新型自动气象站,能够不间断观测全年的气象数据,将丰富这一区域的观测资料,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气象预报提供支撑。姜亦飞介绍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正在努力升级极区气象观测和预报的手段和能力,开发独立自主的极地天气预报模式;开展南极地区气候特征研究,为极地航空预报储备前期基础资料;高标准建立极地航空气象相关标准、规范,为我国极地航空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原标题:南极纪行|气象保障护航“雪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