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指的是一种传统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的技术。锔瓷随着瓷器的兴起而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如今已经很少能看见这门古老的手艺。然而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85后”的锔匠姜达运用娴熟的锔瓷技艺,让老辈传下来的手艺活重回人们的视野,他因此成为这项古老“非遗”技艺的区级传承人。
走进姜达的工作室,墙上,锔瓷工具排列有序;案头上,瓷片碎片散落。工作室里摆放的各式各样补完的瓷器,皆出自他手。姜达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复一只青花瓷碗,手持专用锤子和锔钉,轻轻地敲击着碗口的裂痕,一点点将碎裂的瓷片拼合在一起。
姜达是钟楼区邹区镇人,学习锔瓷源于个人兴趣。2005年,姜达刚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朋友的外公从事这个行业,在旁边看了几次就开始沉迷并且深入地去学习。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师傅将所有的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姜达很快掌握了基础手法。
锔瓷是个精细活,需要高度的耐心和专注力。姜达埋头反复练习,锤炼技艺的同时也在打磨自己的心性。拿到一件残品,首先要做的是“对缝”,将碎片在缺口处压紧,用棉绳捆扎固定,并用木棍反复缠绕棉绳将其绷紧,就像是给骨折的患者上固定夹板。完成之后,需要锔匠根据经验找到最合适的钻孔点,做上记号后破釉、打孔。“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打孔,角度、力度、深度都需要靠经验把控。”姜达一边说一边忙,他取出一枚长度适宜的铜钉,用铁钳、锉刀等将其细细打磨,使弯曲的铜钉贴合着茶碗的弧度,再用锤子轻轻地将其打牢。如此循环往复,小小的铜钉最终牢牢“抓”住裂缝两端,然后进行抛光收尾。从内里看去,茶碗已然严丝合缝,并可以继续用来盛水喝茶。
在此基础上,姜达还凭借自身美术功底不断创新,让瓷器复原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2006年开始,姜达在武进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取名“静心堂”,告诫自己要静下心钻研技艺。其间他不断学习,并将篆刻、焊接等工艺融入锔瓷。
眼下姜达的锔瓷生意颇好,平均每月都有30多件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茶器、碗、雕塑、花瓶、文玩甚至是木头,等着他修复。
原标题:姜达:“85后”的“金刚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