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各地春耕备耕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南考察时,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建良田、供良种、配良机、推良法是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的关键。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的基础在于“良”,农业科技创新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各地实践来看,通过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对育秧育苗、插秧播种等种植环节进行全方位支撑,能够减少人工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以南方双季稻地区集中育秧为例,双季稻集中育秧通过专业化分工,既能提高秧苗质量、遏制直播稻、提高抗灾能力,也有利于推广良种良法和水肥管理、促进机械化和规模经营、缩短生长周期,还可以节省育秧成本、降低农户劳动强度,从而推进“单改双”、扩大双季稻面积。2023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支持双季稻省份建设集中育秧中心,政府对播种出苗车间、育秧温室大棚、育秧设施设备等给予适当补助,将育秧方面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提高重点区域水稻插(抛)秧机的补贴额测算比例。当前,多地把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双季稻稳面增产的核心举措来抓。例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石陂镇在科技小院和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利用全新智能化恒温恒湿育秧工厂,通过育秧播种机、智能化催芽机、育苗温室等流水线高效有序作业,大大节省了育秧面积和育秧时间,还有效解决了再生稻头季育秧易受倒春寒低温影响烂秧烂种的问题。同时通过节约生长期,为下一季作物生长留下更多的时间。从各地实践来看,集中育秧对种粮大户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小农户由于自身品种需求、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与集中育秧的衔接还需进一步增强。
提高播种种植环节的机械化率是春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但从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三者相比较上看,机播率明显较低,特别是水稻的机播率。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南北水稻机械化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南方地区水稻的机播率更低。双季水稻机械化育秧移栽是水稻机械化中的难点,水稻机械化移栽对于缓解南方多熟制季节茬口矛盾、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大田整理要求高、育秧配套要求高,移栽机具投资大、操作技术和通用性要求高,农忙季节调度安排难度大,加上由于机械技术本身的原因导致机器插秧在部分地块上的效果不如人工,这些都限制了水稻机播率的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还改变了原有部分品种的“春耕”模式,变“春播”为“冬播”。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当地在国家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科技特派团专家的指导下,从2021年开始通过使用生物降解渗水膜旱作技术,创新性地连续开展冬播谷子种植,缓解了春夏连旱造成的谷子难播种问题。冬播谷子出苗早、长势好,成熟期提前,抗病虫害能力更强,能够避免霜冻造成的减产,谷子品质也更好,既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还可以复种冬小麦、油菜等其他农作物,实现粮油作物“两年三作”,最终实现增产增收。
农业科技创新是春耕备耕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支撑。未来,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等各项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为全年农业丰收增产、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标题:创新农业科技,助力春耕备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