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宗祠又称祖庙、家庙。武义县郭洞何氏宗祠是该村众多文物古迹中最突出的明代古建筑之一。建于明朝万历37年(1609年)。武义县嘉庆县志记载,全县有祠126座,其中建造年代确切并在明朝以前建造的祠堂共有10多座,这10多座祠堂中现在仍保存比较完好的已经不多,郭洞何氏宗祠是较好的一座,颇具代表性,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何氏宗祠位于郭下村,占地10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祠堂分为头门、正厅和后厅三进。头门(前厅)三大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正厅五大间及东西回廊,厢房左右各三间;后厅五间与左右回廊及东西厢房各三间。正厅前的天井中建有宇台(俗称戏台)一座,戏台正面宽5.8米,侧面宽6.2米,面积36平方米。祠堂门廊大门边一对直径90厘米的抱鼓石(俗称户对)连同石雕底座共高1.76米。门口上方一块白色匾额-“源泓派浩”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明朝崇祯癸未年(1643年)明朝世袭靖南王、浙江抚台耿精忠题赠的。两扇大门各绘彩色门神像,大门两边木刻对联是:”入堂思起敬,绳武乐明伦。”门口上方墙上凸雕楷书”何氏宗祠”四个庄重大字。

祠堂戏台翘角飞檐,台前翘角顶端泥塑鳌鱼入海,屋脊东西翘角泥塑倒立飞龙。戏台柱梁的牛腿雀替皆精雕细刻。戏台中部双层八角藻井内,至今仍保留明朝彩绘的花鸟人物。戏台后壁正面彩绘巨幅唐皇游月宫图。图中著名道教法师叶法善正向唐玄宗讲述杨贵妃仙逝后的情况。

“清明乐”三字匾额高悬上方。前后四根戏台木柱,刻着对联两副。前柱联”永团圆全福五星聚,春富贵双红百子图”。后柱联”莫虚作传奇演旧,须学他耀祖光宗”。沿口横梁悬挂”佾庭”两字扇形小匾。整座戏台辉煌华丽,古朴典雅,确是一处难觅的明代古文化遗迹。

何氏宗祠每年春秋两祭(农历二月十五、八月十五)。祭祖仪式古有定规,盛大隆重,肃穆庄严。参加祭典和祭后聚餐者,皆为有功名的读书人(高小毕业以上),”白身”(此处特指未读过书的人)要到70岁方可入祠。有此严格的遵儒重教规定,加上”儒田儒祖”制,对激励子孙教子读书很起作用,稍有条件的家庭都会送子女入本村凤池书院读书。因此,郭洞村历来是人才辈出的。

何氏宗祠建成至今近400年,进行过三次大修,即干隆甲子、干隆辛丑、道光庚子年。自三修至今150余年,宗祠建筑结构虽然完好,但已显苍老,门面陈旧,戏台残缺,墙壁千疮,尘封梁柱,匾额无存。为维护数百年的文物,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给旅游者参观考察,郭下村众老人聚会决定重修何氏宗祠,并勇挑重担,老年人协会经理始终,于1996年作了修缮。

1998年在郭洞开发旅游景区时,何氏宗祠被列为开发的重点之一,主要增添了古文化的内容。一是维修古戏台;二是重制了40余块匾额;三是把先祖留下并代代相传的对联制成永久性的挂联;四是将部分0撰写的诗词制成挂屏;五是挑选了一部分先祖清政为民、廉洁做官的事迹制成仿古竹简张挂起来;六是在墙壁上大字写出何氏源流和中顺大夫、长沙太守叔瑛公(讳贵)的传记;七是把郭洞宋、元、明、清几代官宦人才和科举士子人数统计表制屏张挂;八是收集百余件生产、生活民俗用品陈列展览。这些项目大大增加了郭洞何氏宗祠古文化内蕴。重修并认真开发利用的郭洞何氏宗祠引来了清华大学古建筑专家陈志华和楼庆西教授的调查考察,楼庆西教授还在他的专著《中国古建筑二十讲》里对何氏宗祠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