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州”和“上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因为我忆起,古代诗词中其实有“下扬州”和“上扬州”两种说法,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数据库搜索,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

先来盘点一下“下扬州”的诗词。

隋炀帝让“下扬州”成为一个著名典故。杨广虽是有名的昏君,但他疏浚运河,却颇有功绩,大运河让扬州成为交通枢纽、商贸重镇,日益繁华起来。杨广曾三下扬州巡幸,还留下了《泛龙舟》诗:“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更早的有关“下扬州”的诗词,是南朝时无名氏的《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送情郎下扬州,是一种较常见的抒情模式。

到了唐代,写“下扬州”最著名、最精彩的无疑是李白。他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妙笔,对“下扬州”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写“国际贸易”,杜甫也写到过“下扬州”。其《解闷十二首》(其二)云:“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在后人的诗作中,“下扬州”也是一件风雅之事。如南宋郑震的《荆南别贾制书东归》,“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元代杨维桢的《筚篥吟》,“春风吹船下扬州,夜听笛声江月流”;明代王世贞的《过德州不及访于鳞有寄》(其二),“最好渐圆新夜月,片帆无赖下扬州”。无论是月明吹笛、春风吹船,还是片帆无赖,都把“下扬州”描摹成诗意的、令人神往的佳事。

上文列举的“下扬州”作品,以行路、送别、寄远居多。用“下”字,跟扬州的交通和地理位置大有关系。古代从中原一带到扬州,是“下水船”,顺流而下。皇帝“下扬州”,还有一层皇帝居高临下巡游的意味。

再来说说“上扬州”。

“上扬州”源自唐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收入了清人编的《全唐诗》,题为《言志》。这首诗把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三者合在一起。

十万贯,在古代泛指发大财,也就是今天说的财务自由。骑鹤,与道教的成仙飞升有关。鹤在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长寿、优雅、吉祥的象征,仙人多骑鹤,因此骑鹤有超尘出世之意。而“上扬州”,则是很多古代读书人的梦想。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愿望就是做官,如果能在富足的好地方做官,更是求之不得。扬州正是人间乐土,在此做官绝对是上等美差。因此,多金、成仙、做官,是这首诗描绘的人间美事。

因为这首诗,后来出现了“扬州鹤”这一专有名词,指发大财、得道成仙、在扬州做官。一词总三事,宋人颇喜用之。宋人宋伯仁有《扬州骑鹤楼》诗,因此得知宋时扬州真的有“骑鹤楼”,足见“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当时之深入人心。为此,苏轼还曾写过一首《于潜僧绿筠轩》,给“扬州鹤”泼了一瓢冷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世间那有扬州鹤?”

从宋代起,“上扬州”乃成一典故,时兴起来。在雅士的眼中,“上扬州”或许俗不可耐,于是有人反其道而用之,如南宋欧阳守道的《题兴善院净师月岩图》:“人言腰钱骑鹤上扬州,何如岩中月下从僧游。”金元名臣耶律楚材在《蒲华城梦万松老人》末尾云:“撇下尘嚣归去好,谁能骑鹤上扬州?”径直指出“上扬州”乃空幻之迷梦。

可见,“下扬州”和“上扬州”虽一字之差,却有着大大的不同。

文人墨客用扬州典故,有虚实之分。“下扬州”和“上扬州”是两个不同的典故,含义不同,用“下”抑或“上”,要视情况而定。但凡表达升官发财、享受人生,或追求升天得道的,多把十万贯、骑鹤和“上扬州”联系起来,这往往是精神上的虚指;而真的要去扬州(包括送别),或由杨广巡幸扬州抒兴亡之感,则用“下扬州”居多。再从情绪言之,“上”有着逆流的刚劲、昂扬的憧憬,而“下”则多喻示顺流的缠绵、离别的伤感。

今人谈一线大都会,言必称“北上广”,而在中古时代,扬州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大都市,或可比作今之上海,人人憧憬神驰。“下扬州”和“上扬州”的典故形成于唐代,风行于宋代,迄今不衰,看来与隋唐以来扬州富甲东南、佛教的流行及世俗享乐的社会风气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在“扬州讲坛”上的演讲)

原标题:“下扬州”和“上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