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纪行|体验中山站“疗愈舱”

3月,南极的夏天即将过去。有的海面结出了晶莹的如荷叶般的新冰,在阳光照耀下,恍若一片荷塘。极昼已经结束,黑夜开始出现,而且黑得彻底。

在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一天夜里,《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和几名队友从越冬宿舍楼里出来。寒风呼啸而来,让人难以站稳,背对风时,风推着人往前走,迎着风时,寸步难行,风如刀割。而站区内没有灯光照射的地方,一片漆黑。这是越冬队员经常面对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当极夜来临,那时太阳完全隐匿,外面到处都是黑暗,风更大,气温更低。

好在室内温暖舒适,当我钻进综合楼的楼门,寒风被关在门外,安全感油然而生。中山站还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去处,那就是停放在越冬宿舍楼外的“南极健康人因疗愈舱”(以下简称“疗愈舱”)。它随着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来到中山站,为了考察队员的身心健康而设置。走进“疗愈舱”,关上舱门,纵使外面狂风怒号,舱内却是一片温暖和宁静。中山站越冬队管理员魏力,是“疗愈舱”项目的研究人员之一。他介绍,舱内的站区噪声掩蔽系统,采用噪声损耗与干涉协同工作的原理,能够有效屏蔽南极环境噪声对舱内考察队员的干扰,为考察队员提供舒适的声学环境。

舱顶的穹形疗愈灯可提供9种动静结合的模式,帮助考察队员调节身体节律、缓解负面情绪。比如在极夜期间,活力唤醒模式可在早晨为队员提供高色温、高照度的白光,做唤醒刺激。当开启办公模式,光照就切换成类似办公室内的日光灯。当开启文娱模式,疗愈灯的灯光变得柔和,并不断变化着色温,墙体上的彩灯条也与之配合变化着颜色,让人感到心情放松,而在晚上睡觉前,切换到睡前助眠模式,疗愈灯可提供低照度的金黄光促进队员体内的褪黑素分泌,帮助队员睡眠。

除了灯光之外,“疗愈舱”还有蝉鸣、鸟鸣、流水、秋风等声音模式,以及春暖花开、夏阳酷暑、秋高气爽、银装素裹等季节模式,灯光与声音配合,营造沉浸式的环境体验。魏力介绍,“疗愈舱”的极地站区声景疗愈系统,可提供与光照、温湿相耦合的声音模式,能有效改善考察队员在极地环境中缺乏自然声,人体感知被剥夺而产生的焦躁情绪。

“疗愈舱”内有一面绿植墙,上面摆着队员栽培的观赏植物。疗愈绿植墙包括植物补光、灌溉、数据监测及控制设备,可根据植物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智能补光,旨在通过绿植改善极端环境工作人员的情绪健康。舱内还有一套针对极地环境定制设计的环境监测系统,可对舱内温度、湿度、黑球温度、照度、PM2.5、臭氧浓度、舱内压力环境等指标精准监测,为队员的健康提供保障。此外,“疗愈舱”还具有诸多医疗单元:负压系统、光催化二氧化钛抗菌灯、集成传感器设备带、睡眠监测仪器、医疗车、手术无影灯等。

我非常喜欢“疗愈舱”直径1米左右的大圆窗,窗户对着中山广场以及远处的大海和冰山。当企鹅和海豹的身影出现在近岸的冰雪之上,坐在窗边,在温度、湿度、灯光都适宜的环境中,欣赏这绝美的自然风光,是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除了为队员提供健康支持外,“疗愈舱”还是开展南极科考环境健康保障研究的现代化科研平台。越冬队员们会定期来到这里参与实验。魏力采集他们的唾液标本,将来带回国内分析,为改善极地考察医疗保障提供依据。

魏力介绍,“疗愈舱”是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南极科考智能人因健康支持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该项目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及上海多家医院等共同承担。项目组发挥“理、工、医”交叉学科与产学研合作的协力共进优势,自主研发了主动式健康干预关键技术,探索建立极地站区智能人因健康支持与环境调控系统。

“疗愈舱”的外观根据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南极创意绘画的作品作为设计素材,在中山站是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景观。它将作为一个好伙伴,陪伴越冬队员度过即将到来的极夜。

原标题:南极纪行|体验中山站“疗愈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