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肃:甘为“人梯”,奠基中国计算机事业(上)

许多人恐怕不知道,出身教育世家、一生恬静淡然的“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年轻时是如何血气方刚。

1947年夏天的一个夜里,国民党的骑兵队包围了当时的国立交通大学(时在重庆九龙坡),到校内各处抓人。特务们搜查到女生宿舍,蛮横叫门。此时,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唯一的女研究生夏培肃就在门后。

她很气愤,故意不给开门。一个特务从气窗爬了进来打开门,房内立即进来一群人。他们穿着黑对襟褂子,手里拿着写着人名的折子,气势汹汹。夏培肃很生气,大骂他们,他们威胁着要把她带走。但那时她正在办出国留学手续,不在“黑名单”上,对方才作罢。

出国前,对时局失望透顶的夏培肃对妹妹夏培静说:“现在你们搞革命,以后我们回来建设新中国。”

在英国读博期间,夏培肃看到房东小女儿的地理教科书上讲“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缠小脚”“中国人睡得早是因为太穷”等描述后,很是生气,拿起书就去找房东太太理论。但对方坚持认为如此,还说自己曾捐过衣物给中国人,问她是否收到过。

在异国他乡亲身感受到国家落后所蒙受的屈辱,夏培肃心中暗想:“宁愿中国让别人恨、让别人怕,也不能被人瞧不起!”

她心中那颗科技报国的种子,就在那个年岁生了根、发了芽。

被华罗庚“转折”的命运

在与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结识之前,夏培肃就有一次人生的重大决定与他相关。

那是1950年,夏培肃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与丈夫杨立铭犹豫着何时回国。杨立铭此时正在著名的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马克斯·波恩身边任研究助手;夏培肃的一位老同学则建议他们去“急需人才”的美国寻找“更美好前途”。但这时,他们看到了华罗庚在归国途中通过新华社播发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华罗庚的话,拨动了夏培肃和杨立铭的心弦,他们当下决定尽快回国。

彻底迎来“人生的转折”则发生在1952年。曾经常与“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讨论学术问题的华罗庚,回国后认识到必须要研制和发展计算机。当时他正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于是打算从清华大学调人到数学所研究电子计算机。

当时夏培肃已计划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但有着深厚数学和电路理论基础的她,对研究计算机很感兴趣——她在英国已经看到计算机发展的广阔前景。所以当被闵乃大教授告知华罗庚有此想法后,夏培肃非常兴奋。

当年秋天的一个傍晚,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闵乃大刚毕业不久的助手)三人登门谒见了华罗庚。后来,三人在华罗庚的支持下,组成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研究小组。

这次谒见,夏培肃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称之为“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从那之后,夏培肃这个名字,就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与发展紧紧地绑定在一起。

后来,闵乃大、王传英接连于1958年前后因故不再进行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夏培肃是三人小组中自始至终投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人。

“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研制自己的计算机”

1959年,中苏关系达到冰点。苏联撤回了对中国的所有援助,包括科学家和科研设备。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猜测,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将就此停滞。

但是,中国没有。

彼时,年仅三十出头的夏培肃已经作为华罗庚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助手,在1956年协助制定我国科学史上十分重要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计算技术被列为“四项紧急措施”之首,之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建立;

这年,由夏培肃实际领导的电子计算机小组,先后试验成功了示波管存储器(具体由吴几康负责)和运算器(具体由夏培肃负责);

再往前一年,夏培肃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和研究计算机的基础上,编写了《计算机原理》讲义,该书的精要内容一直沿用至今。

也就是说,在苏联悍然撕破友好协议之时,我国在华罗庚、夏培肃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已在自主研制计算机方面打下了一些基础。

1960年,即中苏关系破裂的第二年,夏培肃主持设计研制的“107计算机”调试成功。

“107机”是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该机水平与英国和美国分别于1949年和1951年完成的EDSAC和EDVAC的水平相当。但107机的稳定性更好,开机运行后,连续稳定工作达20.5小时——当时根据苏联图纸仿制的“103机”的平均连续稳定工作时间只有半小时;而且107机可以随时启停,仿制机则做不到这一点。

英国广播公司专门发文盛赞:这是中国迈向计算机技术自立的第一步。

夏培肃后来说,107机能够研制出来,表明“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设计和研制自己的计算机!”

事实上,在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之初,规划组就讨论了“中国研制计算机是依靠苏联还是靠自己”的大原则问题。在讨论中,夏培肃一直站在“靠自己”这边。后来规划组达成一致意见:派一小部分人去苏联学习,同时在国内培养人才、发展自己的计算机。

夏培肃一直强调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坚持做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在她看来,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不能去搞仿制——她一辈子都反对仿制,认为自主创新才有希望。她说:“我们和美国的差距是很大的,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而不是跟踪仿制的道路,才有可能迎头赶上。”

她这样说,也这样做。

那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坐落于北京玉泉路,107机被搬到了中国科大连专门通风系统都没有的“机房”内。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竟也能正常工作,这也显示了它的性能稳定性;夏培肃还为107机设计了触发器,并写成文章发表。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根据其原理,也成功设计研发了触发器,后来也成功研制了计算机。(记者赵广立 本文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提供)

参考文献:

韩承德、唐志敏、祁威《恬淡人生——夏培肃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夏培肃:我的人生转折点》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胡伟武:研制自己的芯片》

BBC:The computer pioneer who built modern China,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00219-xia-peisu-the-computer-pioneer-who-built-modern-china

原标题:夏培肃:甘为“人梯”,奠基中国计算机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