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趁着流动党员返乡过年契机,把今年村里发展规划理一理,再把参会党员名单对一对,活动流程捋一捋。在新的一年里凝聚党员力量,让更多流动党员投身到家乡建设之中。”连日来,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公溪镇杨家村党支部书记周茂华忙着筹备年初的大事——党员共谋家乡事茶话会。
杨家村的这一情景正是乐安县大力实施“归雁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乐安县把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归雁工程”推深做实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一步破解流动党员“分布范围广、流动时间长、联系难、管理难”等难题,教育引导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凝聚流动党员“红色力量”。
建堡垒 搭建联系服务“连心桥”
流动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党员流动到哪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为及时掌握流动党员信息数据,乐安县依托“赣鄱党建云”信息化平台,强化动态摸排。通过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通过一线查、上门访、电话问、微信找“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流动党员姓名、年龄、入党时间、工作情况、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实行“一支部一名册、一党委一台账”党员信息管理制度,建立流出、流出退回、流入、流入退回“四台账”,按照“月更新、季汇总”的方法建立档案,做到精准定位、心中有数。截至目前,乐安县已排查出流动党员1625名。
“我到东莞工作不到一周,就接到家乡党组织的电话,引导我到附近的党组织报到,还为我提供了就业服务,给了我回‘家’的感觉。”南村乡流动党员陈童欣慰地说道。
乐安县及时跟进外出流动党员,就近编入流入地党组织进行管理,时时跟进掌握意见诉求,提供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依托异地商会、联合会等组织,先后在东莞、温州等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的城市建立流动党支部4个,辐射党员200余人,解决问题诉求1100余件。
强教育 构筑党性提升“充能站”
“收到支部寄来的学习资料真是太惊喜了,组织没有忘记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也让我一直跟随支部的学习节奏和进度,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近日,在石家庄市务工的流动党员郭根兴收到了山砀镇蔡坊村党支部邮寄过来的“学习包”。
乐安县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持续做好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在线上,通过依托“学习强国”、流动党员微信群等载体,实施“互联网+党建”模式,常态化推送党建新闻、政策法规、党务知识等教育学习资源,为流动党员按需“补课”。在线下,通过编发学习资料、寄送“学习包”等形式开展送学活动,帮助在外流动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在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期间,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或参观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提高了流动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
同时,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实时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动态,乐安县采用“结对结亲”帮扶助学模式,建立乡镇(城市社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具体联系流动党员“一对一”“一对多”定期沟通机制,选派流动党员管理专员与外出流动党员“一对N”结对联系,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工作状态,确保流动党员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搭平台 倾情帮带构建“大舞台”
公溪镇在外流动党员李惠明,早年回乡探亲时看到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嗅到现代农业的巨大商机,便回乡种起了槟榔芋,经历了多年的打拼,目前年产值120余万元,带动附近村民就业20余人。
“最打动我的是政府的真诚。”李惠明说,“政府部门不仅为我找来导师,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村里还帮助流转了100亩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并提供15万元项目担保贷款,‘保姆式’服务,让我信心十足地回到家乡放手追梦。”
乐安县依托驻点流动党支部建立“创业+”平台,结合“三请三回”“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向流动党员通报家乡建设的情况,发放产业宣传册,组织参观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情况,宣传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土地、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激发流动党员回乡创业的干事热情。截至目前,乐安县已吸纳17名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流动党员回乡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引导223名流动党员回乡创业,为流动党员解答回乡创业政策咨询1000余条。
原标题:江西乐安:“归雁工程”让流动党员“有家 有学 有为”